placename:
鄒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邹县 (simplified Chinese)
Zo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55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5.30132 E 116.9919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邹(驺)县(23年——555年)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改驺阳县复名邹(驺)县,属鲁国(1)。治今邹县东南纪王城(2)。东汉因之(3)。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属鲁郡(4)。西晋(5)、东晋(6)。十六国后赵(7)、前燕(8)、前秦(9)、北魏因之(10)。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移治今邹县(11)。
注:
(1)《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新莽鲁郡领驺阳县,鲁郡之复汉名山阳郡,驺阳县之复汉名邹县,当在此时。《后汉书志》第20《续汉书·郡国志二》:鲁国领驺县(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29页),是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邹县滕县古城址调查》:纪王城,在邹县城南稍东约有10·5公里,据考古调查,结合文献推定,最早为东周邾国故城,被楚所灭,“其后,秦置邹县,属薛郡,汉属鲁国,东汉因之。晋属鲁郡,为邹县。南北朝刘宋、元魏俱因之。到北齐省平阳入邹。”(北京,考古杂志社,1965年,12期,634页)即今邹县东南纪王城(《山东省地图集》,54页)。西汉邹(驺)县,新莽改为驺阳县,刘玄更始元年复汉名邹(驺)县。
(3)《后汉书志》第20《续汉书·郡国志二》:鲁国,县六,其一驺县(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29页)
(4)《三国志》卷2《文帝纪》:黄初二年,“令鲁郡修起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78页)鲁国之改为鲁郡,在黄初初年。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1《魏豫州部二》:黄初元年至七年时期为鲁郡,领邹县(《二十五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38页)
(5)《晋书》卷14《地理志上》;鲁郡,统县七,其一邹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22页)
(6)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1《实州郡县第一》:鲁郡领有邹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592页)
(7)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后赵》:鲁郡领有邹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105页)。
(8)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3《前燕》:鲁郡领有邹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125页)。
(9)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4《前秦》:鲁郡领县七,其一邹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4140页)
(10)《魏书》卷106《地形志中》:鲁郡鲁县,“二汉、晋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20页)
(11)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8《河南下》:邹县,“旧置曰平阳,北齐以邹县废入,而改平阳曰邹县。北齐天保七年,并省郡县,乃省平阳入邹县,又移邹县治平阳耳。”(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7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