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平昌侯國 (traditional Chinese)
平昌侯国 (simplified Chinese)
Pingchang Houg (Pinyin)
type:
侯国 侯國 hou guo marquisate temporal span: from -66 to 6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7.36936 E 116.99136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平昌侯国(公元前66年——65年)
西汉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置(1),治今临邑县东北德平东南古城(2)。属平原郡(3)。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河平郡(4)。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平原郡(5)。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改属济南国(6),永平九年(66年)改为西平昌侯国(7)。
注:
(1)《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平昌节侯王无故,“地节四年二月甲寅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3册,697页)
(2)《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德州平昌县,“汉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东三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10页)按唐平昌县,即今临邑县东北德平,五代唐改为德平县。《续山东考古录》卷3《济南府下·德平县》:“汉平昌故城,在东南二十五里。”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相符,今临邑县东北德平东南古城(《山东省地图集》,1964年,25—26页),乃汉代平昌侯国。《太平寰宇记》卷64《河北道十三》:德州德平县,“本汉平昌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县西南三十里,即汉理所,后汉改为西平昌,后魏永熙二年,又除西字,移于今县东南废平昌县城,高齐天保七年,又移于今理。隋开皇三年改属沧州,十六年属德州。今为德平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3册,4页)后汉改为西平昌县,此既云“后魏永熙二年移于今县东南平昌故城”,实为还治西汉平昌旧址,《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平昌县,“治平昌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73页),即汉平昌城是也,故云故城,在县东南,非“县西南”,故前者之“西南”为“东南”之误,(3)《汉书》卷28《地理志上》:平原郡县十九,其一为平昌侯国(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79页)
(4)谭其骧《新莽职方考》:“河平郡,汉平原郡”,“平昌,仍旧名。”其文又云:元始五年,王莽更州名,“并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49、64页)平原郡之改为河平郡,当在元凤元年。
(5)《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一上》:更始元年(23年),光武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河平郡之复汉名平原郡,当在此时。
(6)《后汉书》卷42《济南安王康传》:建武“三十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阳、平昌、隰(湿字之误)阴、重丘六县益济南国。”(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31页)
(7)《后汉书》卷《济南安康王传》:建武三十年,“以平原之祝阿、安德、朝阳、平昌、隰阴、重丘六县益济南国。中元二年,……康在国不循法度,……但削祝阿、隰(湿字之误)阴、东朝阳、安德、西平昌五县。建初八年,肃宗复还所削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31页)据上引文,东朝阳、西平昌二县在建武三十年时尚称朝阳、平昌,故可推知二县前加方位词,当在中元二年后之永平年间,永平何年,史无记载,姑定于永平九年。又西汉平昌侯国之封,始于地节四年,直至东汉初,相沿不绝,《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平昌节侯王无故,“地节四年二月甲寅封,九年薨。五凤元年,考侯接嗣,十六年薨。永光三年,厘侯临嗣,二十一年薨。鸿嘉元年,侯获嗣,三十八年,建武五年,诏书复获。”颜师古曰:“以其失爵复之也。”(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3册,697页)可证直至东汉建武五年仍封为侯国。东汉永平年间改为西平昌,仍封为侯国,《后汉书》卷42《济南安王康传》:永初二年,封香弟四人为列侯,“西平昌侯昱坐法失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册,1432—1433)同书卷78《宦者传·孙程》:顺帝立,封“彭恺为西平昌侯。”唐李贤注:“西平昌,县,属平原郡。”(同上引书,9册,2516—2517页)后汉改为西平昌侯国,治所随即移治于德平西南三十里,上引《太平寰宇记》所谓在今县西南三十里,“后汉改为西平昌”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