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平原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平原县 (simplified Chinese)
Pingyu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6 to 191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7.15674 E 116.4278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平原县(556年——1912年)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平原县移治今县(1),属安德郡(2)。北周因之(3)。隋开皇三年(583年)属冀州,九年(589年)属德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平原郡(4)。唐武德四年(621年)复属德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德州(5),大和二年(828年)属齐州,三年复属德州(6)。金(7)、元(8)、明(9)因之。清雍正七年(1730年)改属高唐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改属济南府(10)。1913年废济南府,属山东省(11)。
注:
(1)《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德州平原县,“汉平原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县治城,北齐所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09页)《续山东考古录》卷3《济南府下·平原县》王汝涛点注:“平原县,汉置,遗址在今平原县西南13公里王庙乡张官店村东。刘宋元嘉十七年(公元旦40年)并入鬲县。后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旦97年)复置,仍原址。高齐移今治,即今德州地区平原县平原镇平原城。”(济南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118页)北齐何年移治,史无记载,《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天保七年是北齐政区调整之时,不少县址也于是年迁治,姑作于此年迁治。
(2)《魏书》卷106《地形志上》: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勃海(郡),中兴中复”,其领平原县,“真君三年并鬲,太和二十一年复,属勃海(郡),后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465页)然则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并入鬲县,太和二十一年复置,属勃海郡,中兴二年改属安德郡。《隋书》卷30《地理志中》:平原郡安乐县,“旧置平原郡,开皇初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45页)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4:“平原郡,当作安德郡。”(《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802页)是平原郡当作安德郡。
(3)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安德郡领县二,其一平原(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65—966页)
(4)《元和郡县图志》卷17《河北道二》:德州,“大业三年罢(德)州,为平原郡”,平原县,“后魏属安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冀州,九年改属德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495页)《太平寰宇记》卷64《河北道十三》德州平原县记载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3册,4页)。《隋书》卷30《地理志中》平原郡领平原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42页),即隋大业三年之制也。
(5)《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德州,“武德四年,平窦建德,置德州,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乾元元年,复为德州”,领平原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09页)
(6)《新唐书》卷39《地理三》:德州平原县,“大和二年隶齐州,三年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18页)
(7)《金史》卷25《地理志中》:德州县三,其一平原(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617页)。
(8)《元史》卷58《地理志一》:德州县五,其一平原(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369—1370页)。
(9)《明史》卷41《地理志二》:德州领县二,其一平原(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940页)。
(10)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济南府,“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析平原、禹城、临邑、陵四县往属高唐直隶州。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析高唐直隶州属之平原、禹城、临邑、陵四县还属于府。”(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86页)
(11)《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山东省历城县,“旧济南府附郭首县,民国二年二月,裁府留县”,临邑县属省(内政部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120、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