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貴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贵乡县 (simplified Chinese)
Guixi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78 to 94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6.30969 E 115.21836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贵乡县(578-947)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迁治。⑴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县驻地东北旧府城。⑵大象二年(580年)为魏州治。⑶隋大业三年(607年)为武阳郡治。⑷唐武德四年(621年)为魏州治。天宝元年(742年)为魏州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魏州治。⑸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为兴唐府治。后晋天福初为广晋府治。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改名为大名县。⑹
注:
⑴《旧唐书》卷39《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492页。
⑵嘉庆《清一统志》卷35《大名府一》:“魏州故城在今府东。东魏始置贵乡县。唐时贵乡、元城二县皆治此。《旧唐书·地理志》:魏州,汉元城县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于今州东北三十里古赵城置贵乡县。后周建德七年以赵城卑湿,西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为县廨。大象二年于县置魏州。武德八年移县入罗城。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移于罗城西百步。大历四年,又称于河南岸。《元和志》:魏州城,前燕慕容暐所筑。周宣帝于此置州理。开元十三年又移元城县于州东北三百步。贵乡管西界,元城管东界。今为魏博节度理所。《寰宇记》:后唐同光元年升州为东京兴唐府。三年,改为邺都。晋天福初,改为广晋府,又改贵乡曰广晋。汉乾祐元年改为大名府大名县。《宋史·地理志》: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步,即真宗驻跸行宫,殿曰班瑞、时巡、靖方、庆安。京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门十七。旧《志》:宋熙宁六年,省大名县入元城,后移南乐镇。自是元城独为府治。明洪武三十一年,卫河泛溢,城圮,因迁今治。旧府城在今城东十里。按:《魏书·地形志》、《旧唐志》皆云贵乡县天平二年置,而《元和志》作孝文帝置,《寰宇记》作太和二十一年,皆误。”(第12册,第13页)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2卷《建置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⑶《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一》,中华书局,第447页。
⑷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⑸《旧唐书》卷39《地理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493页。
⑹《五代会要》卷一九:大名府,“后唐同光元年四月,升魏州为东京,都督府曰兴唐府,元城县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至三年三月改为邺都,兴唐为次府。天成四年五月敕:‘先升魏州为邺都。’”“晋天福二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兴唐县为广晋县。三年十一月敕:‘魏州广晋府复升为邺都,置留守,广晋、元城两县为赤县,其余属县为畿县。’”“开运二年四月敕:‘邺都依旧为天雄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邺都留守广晋尹。’汉乾祐元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广晋县为大名县。”“显德元年正月,废邺都留守,依旧为天雄军大名府,在京兆府之下,其属县地望、官吏品秩,并同京兆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9页)
《太平寰宇记》卷54《河北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