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漢平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汉平县 (simplified Chinese)
Hanp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3 to 59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70278 E 107.3909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汉平县(583—592年)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废枳县为涪陵镇。隋开皇三年(583年)徙汉平县治于涪陵镇,属渝州。①故治即今四川涪陵县治。②十三年(593年)改县名为涪陵县。③
注:
①《隋书》卷29《地理志上》:“巴郡,梁置楚州,开皇初改曰渝州。统县三:……巴,旧置巴郡,后周废枳、垫江二县入焉。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巴郡。江津,旧曰江州县。西魏改为江阳,置七门郡。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县改名焉。涪陵,旧曰汉平,置涪陵郡。开皇初郡废。十三年县改名焉。”(第3册,825页)《太平寰宇记》卷120涪州:“涪陵郡,今理涪陵县。按《蜀志》:刘威石为涪陵太守,即此地。又《四夷县道记》云:故城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激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也。李雄据蜀后荒废。东晋桓元子定蜀,别立枳县于今郡东北一十里邻溪口,又置故枳城郡。寻废。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因镇为名,以隶渝州。大业三年又罢渝州为巴郡。以涪陵之地又为镇焉。唐武德元年镇复为涪州。天宝初为涪陵郡。乾元元年又为州。”(光绪金陵书局本)按:据《寰宇记》隋开皇三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隋志》谓“置涪陵郡”,当是汉平县原为涪陵郡治,汉平县移,则涪陵郡治当同移。然开皇三年废天下郡。涪陵郡亦废,县属渝州。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143册卷388《重庆府二·古迹》:“枳县故城,在涪州西。古巴邑。汉置县。晋永和中为涪陵郡治。周废入巴县。隋于此置涪陵县。唐宋为涪州治。元省。……《华阳国志》:枳县在巴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土地确瘠。《水经注》:江水历鸡鸣峡,江南岸有枳县治。”《水经》卷33《江水注》:“《水经》:(江水)又东至枳县西,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郦注:“江水东迳阳关巴子梁,……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历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水经注疏》本,下册,2796—2797页)《华阳国志》卷1《巴志》:“枳县,郡东四百里,治涪陵水会。”常琚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随桓温平蜀入蜀,其所记枳县治在江水与涪陵水会合处,当即汉以来故城。《太平寰宇记》卷120涪州:“涪陵郡,今理涪陵县。按《蜀志》:刘威石为涪陵太守,即此地。又《四夷县道记》云:故城在蜀江之南,涪江之西,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激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也。李雄据蜀后荒废。东晋桓元子定蜀,别立枳县于今郡东北一十里邻溪口,又置故枳城郡。寻废。周武保定四年涪陵首领田思鹤归化,于故枳城又立涪陵镇。开皇三年移汉平县于镇城。仍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因镇为名,以隶渝州。大业三年又罢渝州为巴郡。以涪陵之地又为镇焉。唐武德元年镇复为涪州。天宝初为涪陵郡。乾元元年又为州。”《元和郡县志》卷30涪州:“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也。……汉为涪陵县地,蜀先主以为涪陵郡。武德元年立为涪州,在江之南,涪江之西,故为名。……涪陵县,郭下。……州城本秦枳县城也。”(下册,738页)按:以上文献记载,枳县故址有三:一,《水经》时代(姑作三国蜀)及秦汉至东晋之枳县故城,当在今涪陵县城东乌江(即古延江水、涪江)东岸。二,《郦注》所谓“江水历鸡鸣峡,江之南岸有枳县治”,与《寰宇记》引《四夷县道记》所谓“其涪江南自黔中来,由城之西激蜀江十五里有鸡鸣峡,上有枳城,即汉枳县也。”两枳城均在鸡鸣峡(今涪陵县城西十五里)下,当为一城。此为北魏郦道元所见之资料,疑为李氏据蜀时故城,今姑作起于成汉建初元年(303年),止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平蜀。三,347年桓温平蜀后,别置枳城于今涪陵县东十里邻溪口。寻废。废于何时,不详。据《周书》卷2《文帝纪》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平蜀。三年(554年)“改置州郡及县”,“凡改州四十六,置州一,改郡一百六,改县二百三十。”(第1册,34页)今姑作改于废帝三年(554年)平蜀后废。地入巴县。四,北周保定四年(564年)于故枳县置涪陵镇,此时当已置于今涪陵县治。隋开皇三年(583年)迁汉平县治此,改名涪陵县。自后涪陵县即同今治。
③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