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陽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阳安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g'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3 to 128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0324 E 104.56525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阳安县(553—1282年)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牛鞞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①故治在今四川简阳县东二里沱江东岸东溪。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县属益州。仁寿三年(603年)于县置简州。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属蜀郡。③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益州地于阳安县置。天宝元年(742年)属阳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简州。④五代、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入州。⑤
注:
①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3武康郡阳安县:“旧曰牛鞞,西魏改名焉。《隋书地理志》:阳安,旧曰牛鞞,西魏改名焉。《元和郡县志》:阳安县,本汉牛鞞县也。李雄据蜀,夷僚内侵,因兹荒废。南齐于此置牛鞞戍。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寰宇记》:后魏改牛鞞为阳安,以界内山名。北周任阳安县者见大周文王之碑:治阳安史于德。周闵帝于此置资州。《周书闵帝纪》:元年春正月景寅,于武康郡置资州。按:《太平御览》卷166引《周地图记》‘后魏废帝二年于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元和郡县志》亦作西魏废帝二年置。《通典州郡典》、《寰宇记》、《舆地纪胜》谓西魏恭帝二年置。《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谓西魏置。今从《周书闵帝纪》。……明帝移州于资阳。……《寰宇记》:周明帝武成二年移资州于汉资中城。今简州南一百三里资州资阳县是也。按:《寰宇记》又云:西魏置资州,理今简州阳安县界古资阳城。是后周明帝武成二年,自阳安徙州于汉资中古城置资中郡。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谓当从《通典》,后周明帝移资州于资历阳,今用其说。”(上册,246页)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141册卷385《成都府二·古迹》:“阳安废县,在简州东。汉置牛鞞县,属犍为郡。西魏改名阳安,为武康郡治。唐宋为简州治。元省。《元和志》:简州正西微北,至成都一百三十里。正东微南,至普州二百四十里。正西至陵州一百八十里。阳安县郭下,本汉牛鞞县也。《九域志》:阳安县有牛鞞镇。《旧志》:州旧治在绛河北。明正德八年徙治河南。州西一里有牛鞞戍,即故县也。又州东二里有阳安故县,自元以前治此。按:《华阳国志》:牛鞞县,汉元鼎二年置。《水经注》:则谓元封二年置。《宋志》蜀郡有鞞县,《齐志》有牛鞞县,《元和志》谓南齐于此置牛鞞戍。皆彼此互异。又《周本纪》:闵帝元年,于武康郡置资州。《寰宇记》谓西魏恭帝二年置资州。误。”按:据《清统志》阳安县在简阳县东二里,当在今沱江之东,约在今东溪。资州亦治此。明正德八年徙治河南,即今简阳县治。
③《隋书》卷29《地理志上》:“蜀郡,旧置益州,开皇初废。……阳安,旧曰牛鞞,西魏改名焉。并置武康郡。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简州。大业初州废。”(第3册,827页)《元和郡县志》卷31“简州……南齐于此置牛鞞戍,隋仁寿三年于此置简州,因境有赖简池为名。大业二年省。武德三年复置。……阳安,郭下。本汉牛鞞县也。后魏恭帝二年于此置阳安县,属武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益州。武德三年置简州,县又来属。”(下册,783页)
④《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简州阳安郡,武德三年析益州置。……县三:阳安上。”(第5册,1082页)《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简州,隋蜀郡之阳安县。武德三年分益州置。天宝元年改为阳安郡。乾元元年复为简州。……阳安……后魏置阳安县,又分阳安、平泉、资阳三县置简州。取界内赖简池为名。”(第4册,1679页)
⑤《宋史》卷89《地理志五》:“简州,下。……县二:阳安,平泉。”(第7册,2213页)《元史》卷60《地理志三》:“成都路……州七……简州。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附郭阳安县入州。”(第5册,14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