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金堂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金堂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nt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056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6048 E 104.3171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金堂县(1056—1912年)
宋嘉祐元年(1056年)迁治今四川金堂县(赵镇)西旧金堂(城厢)。属怀安军。①1236年(蒙古太宗八年)为蒙古所占,仍属怀安军。至元八年(1271年)升怀安军为怀州,县属之。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怀州入金堂县,县属成都府路。②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明玉珍所据。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称帝,建国号夏。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明所有,属成都府。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③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张献忠所据,建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年)地入清。④清一代属成都府。⑤1913年裁成都府留县,属四川省。⑥
注:
①《元和郡县志》卷31《剑南道上》汉州金堂县:“北至州五十三里。”又云:“中江水在县东北一里。毗江水在县西二里。”(下册,779页)《清一统志》141册卷385《成都府二·古迹》:“金堂故城,在今金堂县东南。……旧志:旧县治在县东南二十里金堂峡口,今为古城镇。”又《关隘》:“古城镇在金堂县东南。”《读史方舆纪要》卷67金堂县:“金堂峡,县东二十里。两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鼈灵所凿,宋转运使韩璹复修之,以通舟楫,亦曰峡口。《图经》旧金堂县治峡口,今县治为古城镇云。”(第3册,2877页)按此《图经》谓“今县治为古城镇”之“县治”两字当为衍文。《清一统志》141册卷385《成都府二·山川》:清白江:“自金堂县以下,曰中江,即古湔水也。”中江:“在简州城东,即湔、雒诸水下流,自金堂县东南流入。”《太平寰宇记》卷76怀安军金水县:“中江在军西北,源从汉州弥牟、雒水、毗桥等三水会本军金堂县合为一江,入简州阳安县界。”《方舆纪要》卷67金堂县下金堂河:“在县东,以金堂峡而名,即湔水、绵水、雒水会合处也。”(2877页)清金堂县治今四川金堂县治(赵镇)西旧金堂,其东今金堂县治赵镇正当沱江、毗江、清白江三江交汇处,当即为古金堂峡,金堂县治地。然何时从今金堂县治赵镇西迁至旧金堂,无考。《清一统志》141册卷384《成都府一·学校》:“金堂县学,在县治东北。宋嘉祐初建。”则宋嘉祐初时金堂县治已迁至明洌金堂县治,即今县治(赵镇)之西旧金堂。今姑作宋嘉祐元年(1056年)迁。据1994年《金堂县志》(17页)1952年11月复迁至赵镇。
②《元史》第1册卷2《太宗纪》: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冬十月,阔端入成都。诏招谕秦、巩等二十余州,皆降。”(35页)《元史》第5册卷60《地理志三》:“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元初抚定,立总管府,设录事司。至元十三年领成都.嘉定.崇庆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1434页)成都路领新繁县。(1435页)《元史》卷60《地理志三》:成都路金堂县:“宋属怀安军。元初升为怀州,而县属如故。至元二十年,并州入金堂县,隶成都府路。”(中华书局本,第五册,1435页)按元初作蒙古改称元于至元八年(1271年)
③《明史》第12册卷123《明玉珍传》:“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3701页)“二十二年(1362年)春,(玉珍)僭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3702页)详情不明。《明史》第1册卷2《太祖纪二》:洪武四年(1371年)秋七月“辛酉,傅友德下成都,四川平。”(26页)《明史》卷43《地理志四》:成都府金堂县:“府东。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中华书局本,第4册,1023页)
④《清嘉庆一统志》140册卷383《四川统部》:“崇祯末,为流贼张献忠所据。本朝顺治二年讨平之。置四川省。”(4页)《明史》第26册309《张献忠传》:“顺治三年,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又欲尽杀川兵。”(7976页)《清史稿》第2册卷4《世祖本纪一》: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巳已,……斩献忠于阵。……四川平。”(104页)
⑤《清嘉庆一统志》第141册卷384《成都府一·建置沿革》:“金堂县,在府东北七十里。………洪武初省入新都,十三年复置。本朝因之。”《清史稿》第9册卷69《地理志十六》:成都府领金堂县“繁,难。府东北七十里。”(2209页)
⑥《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简表》46页。内政部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