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金堂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金堂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nt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71 to 105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5792 E 104.4345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金堂县(671-1055年)
金堂县,唐咸亨二年(671年)分益州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地置,属益州。①垂拱二年(686年)改属汉州。天宝元年属德阳郡,乾元元年复属汉州。②治今四川金堂县(赵镇)。③前蜀天复七年(907年)地入前蜀,属汉州。后蜀明德元年(934年)地入后蜀,属汉州。④宋乾德三年(965年)春,平后蜀,地入宋,仍旧制。五代晋天福初(937年)改为汉城县,后(948年)复旧。④属汉州。宋乾德五年(967年)改属怀安军。⑤嘉祐元年(1056年)迁治今四川金堂县(赵镇)西旧金堂。⑥
注:
①《元和郡县志》卷31《剑南道上》汉州金堂县:“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汉牛鞞县地。咸亨二年蜀郡长史李崇义析雒县、新都及简州金水三县置,以县界连金堂山,故以为名。旧属益州,垂拱二年割属汉州。”(下册,779页)《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汉州金堂县:“咸亨二年,分雒县、新都置,属益州。垂拱二年来属。”(第5册1666页)《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汉州金堂县:“咸亨二年,分雒、新都置。”(第4册1081页)
②《元和郡县志》卷31《剑南道上》汉州:“垂拱二年於雒县分置汉州。”(下册,777页)《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汉州:“垂拱二年分益州五县置汉州。天宝元年改为德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汉州。”(第5册,1665页)
③《元和郡县志》卷31《剑南道上》汉州金堂县:“北至州五十三里。”又云:“中江水在县东北一里。毗江水在县西二里。”(下册,779页)《清一统志》141册卷385《成都府二·古迹》:“金堂故城,在今金堂县东南。……旧志:旧县治在县东南二十里金堂峡口,今为古城镇。”又《关隘》:“古城镇在金堂县东南。”《读史方舆纪要》卷67金堂县:“金堂峡,县东二十里。两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鼈灵所凿,宋转运使韩璹复修之,以通舟楫,亦曰峡口。《图经》旧金堂县治峡口,今县治为古城镇云。”(第3册,2877页)按此《图经》谓“今县治为古城镇”之“县治”两字当为衍文。《清一统志》141册卷385《成都府二·山川》:清白江:“自金堂县以下,曰中江,即古湔水也。”中江:“在简州城东,即湔、雒诸水下流,自金堂县东南流入。”《太平寰宇记》卷76怀安军金水县:“中江在军西北,源从汉州弥牟、雒水、毗桥等三水会本军金堂县合为一江,入简州阳安县界。”《方舆纪要》卷67金堂县下金堂河:“在县东,以金堂峡而名,即湔水、绵水、雒水会合处也。”(2877页)清金堂县治今四川金堂县治(赵镇)西旧金堂,其东今金堂县治赵镇正当沱江、毗江、清白江三江交汇处,当即为古金堂峡,金堂县治地。然何时从今金堂县治赵镇西迁至旧金堂,无考。《清一统志》141册卷384《成都府一·学校》:“金堂县学,在县治东北。宋嘉祐初建。”则宋嘉祐初时金堂县治已迁至明洌金堂县治,即今县治(赵镇)之西旧金堂。今姑作宋嘉祐元年(1056年)迁。据1994年《金堂县志》(17页)1952年11月复迁至赵镇。
④《新五代史》第2册卷63《王建传》:天祐三年(906年)唐封王建为蜀王,次年907年王建称帝。史称前蜀。(787页)《新五代史》第2册卷64《孟知祥传》:934年孟知祥在蜀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802-803页)《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巳亥,蜀王“即皇帝位,国号大蜀。”(18册,8685页)《资治通鉴》卷278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蜀将吏劝孟知祥称帝,巳巳,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第19册,9102页)《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第三册,714页)《太平寰宇记》卷76怀安军金堂县:“晋天福初改为汉城县,后复旧。”此说有疑,五代时蜀地为前后蜀所有,晋、汉何能改之?姑不从。
⑤《太平寰宇记》卷76怀安军:“本简州金水县,皇朝乾德六年二月於金水县置怀安军,从西川转运使曹翰奏请也。仍以汉州金堂县属焉。”《元丰九域志》卷7怀安军:“乾德五年以简州金水县置军,治金水县。”领有金堂县。(中华书局标点本,上册,331页)《宋史》卷卷89《地理志五》怀安军:“乾德五年以简州金水县建为军,”“县二:金水.金堂。”(第册,2220页)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乾德五年十一月“癸卯,以金水县为怀安军。”(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册,197页),则应以乾德五年为是。
⑥见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