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新繁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新繁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nf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7 to 13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7656 E 104.0159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新繁县(557-1376年)
北周建国(557年)改繁县为新繁县。①故治即今四川新都县西北新凡镇。②仍属蜀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省。唐武德三年(620年)分广都县地复置。属益州。天宝元年(742年)属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属成都府。③前蜀天复七年(907年)地入前蜀,属成都府。后蜀明德元年(934年)地入后蜀,属成都府。④宋乾德三年(965年)春,平后蜀,地入宋,仍旧制。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属益州。端拱元年(988年)复属成都府。淳化五年(994年)又属益州。嘉佑四年(1059年)复属成都府。⑤1236年(蒙古太宗八年)为蒙古所占,属成都府。⑥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明玉珍所据。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称帝,建国号夏。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明所有,属成都府。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成都县。⑦
注:
①《元和郡县志》上册卷31《剑南道上》成都府新繁县:“周改名新繁,隋开皇三年省。”(771页)北周建国于557年,故改名始作此年。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67繁城:“晋永宁二年李特攻成都,罗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为特所败。唐文德初,王建攻彭州,西川帅陈敬瑄遣兵壁新繁以救之。明年建大破敬瑄将山行章於新繁,即今县也。”(第3册,2868页)是自晋后至清初皆治今新都县西北新凡镇。
③《元和郡县志》上册卷31《剑南道上》成都府新繁县:“周改名新繁,隋开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广都县地重置,因周旧名也。”(下册,771页)见《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成都府领新繁县。(第五册,1664-1665页)《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成都府领新繁县(第四册,1079页)
④《新五代史》第2册卷63《王建传》:天祐三年(906年)唐封王建为蜀王,次年907年王建称帝。史称前蜀。(787页)《新五代史》第2册卷64《孟知祥传》:934年孟知祥在蜀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802-803页)《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巳亥,蜀王“即皇帝位,国号大蜀。”(18册,8685页)《资治通鉴》卷278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蜀将吏劝孟知祥称帝,巳巳,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第19册,9102页)《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第三册,714页)
⑤《太平寰宇记》卷72益州领新繁县。《元丰九域志》(上册)卷7成都府领郫县:并云“府西北五十六里。”。(308页)《宋史》第7册卷89《地理志五》:成都府新繁县:“次畿。汉繁县,前蜀改。”(2211页)《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册卷6乾德三年(965年)春正月,平蜀。(146页)《宋史》第7册卷89《地理志五》:“成都府……太平兴国六年降为州。端拱元年复为剑南西川成都府。淳化五年降为益州。……嘉祐五年复为府。”(2210页)《元丰九域志》卷7成都府:“唐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罢节度。端拱元年复为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使。淳化五年复为益州。嘉祐四年复升为府。六年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成都、华阳二县。”(上册,307页)按:《宋会要辑稿》第189册方域七之一:“嘉祐四年以益州路为成都府路。”(第八册)当同时改益州为成都府,故从嘉祐四年说。
⑥《元史》第1册卷2《太宗纪》: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冬十月,阔端入成都。诏招谕秦、巩等二十余州,皆降。”(35页)《元史》第5册卷60《地理志三》:“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元初抚定,立总管府,设录事司。至元十三年领成都.嘉定.崇庆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1434页)成都路领新繁县。(1435页)
⑦《明史》第12册卷123《明玉珍传》:“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3701页)“二十二年(1362年)春,(玉珍)僭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3702页)详情不明。《明史》第1册卷2《太祖纪二》:洪武四年(1371年)秋七月“辛酉,傅友德下成都,四川平。”(26页)《明史》第4册卷43《地理志四》:成都府新繁县:“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成都县。十三年十一月复置”。(1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