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滎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荥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493 to 69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78311 E 113.3474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荥阳县(493--约690年)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1)从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2)移治古大索城(今荥阳)(3),为荥阳郡治,东魏同(4)。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为成皋郡治(5),北同同(6)。隋开皇三年(583年)属郑州,十六年(596年)属管州,大业二年(606年)属郑州,三年(607年)复属荥阳郡(7)。唐武德四年(621年)属郑州,约天授二年(691年)改名武泰(8)。治今河南荥阳(9)。
注:
(1)《太平寰宇记》卷9《河南道九》:郑州荥阳县,今县所理即大索城也;后魏太和十七年,荥阳自汉故理移于今所。(金陵书局,清光绪八年刊本)
(2)《水经注》卷7《济水》:索水北屈东,迳大索城南;须水东北流,于荥阳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又东,迳荥阳县故城南: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阳。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上册,668-9页)1977年夏实地考察,今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西南纪公庙内有《荥泽忠列侯庙记》碑,文云“郑州荥泽县西有汉荥阳故城”。按:山南水北为阳,其地正在索须河(索河、须水河合流处)以南,北依广武山,与《水经注》记载相合,《荥泽忠列侯庙记》也可参证,当是。
(3)(9)《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四》:郑州荥阳县“故大索城,今县理是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03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87《开封府二·古迹》:故大索城,今荥阳县治。(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69册)
(4)《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北豫州荥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37页。
(5)(7)《隋书》卷30《地理志中》荥阳郡,旧郑州,开皇十六年置管州,大业初复曰郑州。荥阳县,旧置荥阳郡,后齐省卷、京二县入,改曰成皋郡,开皇初,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35-6页)《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省卷、京二县入荥阳县,改曰成皋郡,当于此年。又《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四》:郑州管城县“大业二年改管州为郑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202页)按:大业三年改州为郡。
(6)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7《河南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636页。
(8)《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河南府,天授元年,置武泰县,寻废。仍改郑州之荥阳来属。三年置来廷县。郑州荥阳,天授二年,分置武泰县,隶洛州,又改荥阳为武泰。万岁通天元年,复为荥阳,寻又为武泰。神龙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422、1427页)《新唐书》卷38《地理志二》:郑州荥阳“天授二年析置武泰县,隶洛州,寻省,更荥阳为武泰。万岁通天元年复为荥阳,又别置武泰县,二年省,更荥阳为武泰。神龙元年复故名,二年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987页)《唐会要》卷70《州县改置上》:“武泰县,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分荥阳置焉,隶洛州,寻废。后又改荥阳县为武泰县,神龙元年二月四日,改为荥阳,属郑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下册,1478页)据《旧唐志》及其他诸书,改荥阳为武泰必在天授三年以前,似当在天授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