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臨源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临源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nyu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21 to 76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61313 E 110.6658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临源县(621-767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始安置,属桂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始安郡,至德二年(757年)属建始郡,乾元元年属桂州(1)。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2)。大历三年(768年)更名全义县(3)。
注:
(1)《元和郡县志》卷37·岭南道4·桂州全义县:“本汉始安县地,武德四年分置临源县,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918页)。
《唐书》卷43上·地理7上·桂州始安郡:“全义,本临原,武德四年析始安置,大历三年更名。”(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06页)。
《旧唐书》卷41·地理4·桂州:“隋始安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桂州总管府。…天宝元年,改为始安郡,依旧都督府。至德二年九月,改为建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桂州。…旧领县十,:…临源,武德四年分始安置。全义,新置。(按:据《新唐书》,唐武德四年分始安置临源县,大历三年改为全义县,《旧唐书》此处误)。”(中华书局,1975年,5册,1776页)。
(2)《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兴安县考: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图校记唐武德四年置临原县,属桂州,大历三年更名全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更名兴安,绍兴初年改属静江府,元属静江路,明属桂林府,清朝因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百七桂林府兴安县下列有全义城一条,注云:“在县西五十里。志云:旧县治此,今名全义坊。又有临源城,在县南乡廖仙井旁,唐武德初年置县于此,遗址犹存。顾氏认为唐武德初置县于今县南乡廖仙井,至后更名全义时又移治于今县西五十里的全义坊。然检寻唐宋以来诸地志,未尝有改置与迁徙于县西五十里之迹象,顾氏之言不可信据。
唯太平寰宇记卷百六十二桂州兴安县下云:“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阴西北流,至县西南合灵渠,五里始分为二水,昔秦命御史监史禄自另陵凿渠至桂林”。秦凿渠是秦始皇征伐百越时,命史禄开凿的灵渠,也即今之长安运河。据寰宇记之言,唐宋的兴安县址似若置于今兴安运河之北二十里,且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七,太平寰宇记全卷、元丰九域志卷九、舆地纪胜百三并谓县在桂州(今桂州市)东北百五十里,与明一统志卷三十八、嘉庆一统志桂林府、读史方舆纪要卷百七桂林府谓县在桂林府东北百三十里恰差二十里,或疑寰宇记云县在灵渠北二十里之言宜若可信,至明初始徙今县治。
然寰宇记同卷秦凿渠下别有所载,云:“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渡南城,今城南流者是因察旧读耳;至唐宝历初,渠道崩坏,舟楫不通,观察使李渤遂叠石造堤,如铧嘴,劈分二水,……又于湘水凿分水渠,……,漓水经县郭中而流。”按唐宋时的漓水流经县郭中与今兴安运河从西北方向流经兴安县城中的实况是相同的,如果唐宋的兴安县在今灵渠北二十里,漓水何能经县郭中而流呢?可知寰宇记之上下文自相牴牾,所云:“秦凿渠在县南二十里”绝不可信。再者,唐宋明清诸书志并云越城岭在县北三里,阳朔山在县东南八十里,足证唐宋明清之兴安县应在今治,寰宇记谓在灵渠北二十里者必误。
嘉庆一统志桂林府古迹:“全义故城在兴安县东二里,今土人犹称为全义坊”。临源故城在兴安县西。明统志,临源城在兴安县南乡廖仙井旁”。骤视之似为二县地,细验之,实云一县城内之二址。杨守敬历代舆地图置于今兴安县东,盖其未详审一统志谓在县东二里之语意;又为历来地志湘漓同源及寰宇记云:“漓水至县西南合灵渠,五里始分为二水”之误说所敬惑(按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湘漓同源,后世地理志颇多从之,今据近人考察与勘测,与事实不符,湘水上游之海洋河源于海洋山,漓水上游之六岗河,源于西北之苗儿山),致有此误。
按:广西通志卷一百二十六及广西通志稿郡县沿革有云,兴安故治,在今治东二里,明景泰间迁今治。依此看来,似是故址应在今治东二里。然广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九却又说,兴安县知县署,明洪武八年知县曾孔传来,清康熙以后屡修。依此看来则迁今治又应该早在景泰以前。今作同今处理。”据此处理。
(3)见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