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下雋縣 (traditional Chinese)

下隽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ajuan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26707 E 113.7951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长沙郡 Changsha Jun from 23 to 334
长沙郡 Changsha Jun from 335 to 438
巴陵郡 Baling Jun from 439 to 453
巴陵郡 Baling Jun from 439 to 454
巴陵郡 Baling Jun from 454 to 538
巴陵郡 Baling Jun from 455 to 538
上隽郡 Shangjuan Jun from 539 to 553
隽州 Juan Zhou from 554 to 562
上隽郡 Shangjuan Jun from 563 to 588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下隽县(23年——588年)(钱林书编写)

刘玄更始元年(23年)改闰隽县置,属长沙郡。东汉同。(1)治今湖北通城县西。(2)三国、晋不改。(3)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改属巴陵郡。齐同。(4)梁大同五年(539年)为上隽郡治,承圣三年(554年)为隽州治。陈天嘉四年(563年)又为上隽郡治。(5)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蒲圻县。(6)

注:
(1)《汉书》卷28下《地理志八下·长沙国》:“莽曰填蛮。”又在所领下隽县载:“莽曰闰隽。”(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639页)《后汉书志》第22《郡国志四》长沙郡领有下隽县。(《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85页)按:王莽败后,全国复汉旧郡、县名,但何时复名,未详。据《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传》:更始即帝位,建元曰更始元年(23年),“是时海内豪桀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徧于天下”。(2册,469页)据此,姑作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旧郡名。
(2)《水经注疏》卷35《江水注》:江水又东,左得子练口,又东合练口,南直练洲。江之右岸得蒲矶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径陆城北,又东径下隽县南,故长沙旧县。杨守敬按:下隽县“在今通城县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84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36《武昌府·古迹》下隽故城:“在通城县西。”(《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4册,2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武昌府通城县即今湖北省通城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4页)现为通城县。(《湖北省地图册》,湖北省测绘局,1990年,91——92页)。则下隽县,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又《水经注疏》卷35《江水》:“又东南,油水从西南来之。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守敬按:“《后汉书·马援传》,征五陵蛮,军次下隽,议从壶头从充两道入。章怀《注》,故城在辰州沅陵县。《通典》同。是已出充之南,壶头之西,于地望不合,其误无疑。《方舆纪要》驳之,而据此《经》江水东至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湘水,《经》皆云至下隽县西北入江,则汉之下隽,即此《注》陆水所经之下隽,不在巴城,而在通城。乃《一统志》谓下隽当在长沙、武陵间,吴以后始移而东,讵知《水经》为三国魏人作,不得下及吴后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73、2880页)
(3)清吴增仅撰、杨守敬补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8《吴荆州》长沙郡领有下隽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51、2952页)又《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长沙郡领有下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7页)
(4)《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巴陵太守:“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分长沙之巴陵、蒲圻、下隽,江夏之沙阳四县立,属湘州。”领下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6、1127页)《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郢州》巴陵郡领下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77页)按:《南齐书》齐为巴陵郡治。据考巴陵郡治巴陵县,详巴陵县。
(5)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隽州》下(上)隽郡领下隽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09页)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卷3《郢州》上隽郡领有下隽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62页)《太平寰宇记》卷112《江南西道十·鄂州》崇阳县:梁大同五年(539年)于下隽县置上隽郡,“承圣三年(554年)改为隽州。陈天嘉四年(563年)州废。”又蒲圻县下曰:“陈又改上隽郡为隽州,天嘉元年(560年)还复本名”。(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2册,13、12页)谭其骧《补陈疆域志校补》卷二上隽郡下《校》曰:按此节见《寰宇记》蒲圻县下引盛弘之《荆州记》。又崇阳县之说。先后说不相合,盛说疑非。”(《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124页)按:姑作梁大同五年(539年)下隽县为上隽郡治,承圣三年(554年)为隽州治。陈天嘉四年(563年)又为上隽郡治。
(6)清《嘉庆一统志》卷336《武昌府·古迹》下隽故城:“《寰宇记》梁大同五年(539年)于下隽县置上隽郡,承圣三年(554年)改为隽州。陈天嘉四年(563年)州废。隋开皇九年(589年)省下隽入蒲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4册,2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