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取慮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取虑县 (simplified Chinese)
Qul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3 to 55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3.84439 E 117.7540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取虑县(-223-555年)治所(王文楚编写)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置(1)。治今江苏睢宁县西南童邵集(2)。属泗水郡(3)。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属临淮郡(4)。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淮平郡(5)。刘玄更始元年(23年)属临淮郡(6)。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属楚国,永平十三年(70年)还属临淮郡,建初四年(79年)改属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属下邳郡(7)。三国魏因之(8)。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属下邳郡(9)。东晋太宁二年(324年)入后赵(10),属下邳国(11)。其后相继属前秦下邳郡、后燕下邳郡(12)。东魏武定六年(548年)为临潼郡治(13)。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14)。
注:
(1)《史记》卷48《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王初立时,
“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6册,1957页)则秦已置取虑县,其置当在秦始皇二十四年灭楚后。
(2)《太平寰宇记》卷17《河南道十七》宿州虹县;“潼都城,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汉取虑县,属临淮。”(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4册,4——5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01《徐州府·古迹》:取虑旧城,在睢宁县西南,“《旧志。,潼郡城,在今县西南四十里,半属灵璧县界,城基尚存。”(《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33册,5页)按唐宋虹县,即今泗县,今睢宁县西南童邵集(《江苏省地图集》,亚新地学社编,民国元年,14幅)南去虹县里距,与《寰宇记》所记合,西南去睢宁县里距,与《嘉庆一统志》引《旧志》所记相合,即是。
(3)谭其骧《秦郡界址考》,《长水集》,1967年,上册,17页)。
(4)《汉书》卷28《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589页。
(5)谭其骧《新莽职方考》,《长水集》,1987年,上册,67页。其文又云:西汉元始五年,“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今可考者一千五百八十五;大郡至分为五郡,今可者仅一郡分为二三;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今可考者一百一十二。”(同上引书,49页)则新莽改制于天凤元年。
(6)《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更始元年(23年),“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复汉郡名临淮,即在此时。同书卷26《侯霸传》:王莽时,“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及王莽之败,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更始元年,遣使征霸,……使者虑霸就征,临淮必乱。”(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4册,901页)可证更始元年已复汉名临淮郡。
(7)李孝晓《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6——81页。
(8)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63页。
(9)《晋书》卷15《地理志下》:下邳国领睢陵县。徐州下云:“太康元年,复分下邳属县在淮南者置临淮郡。”(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1——452页)下邳国之改为郡,当在是年分置临淮郡时复改为郡。
(10)《资治通鉴》卷93《晋纪十五》:咸和元年(326年)十一月,“济岷太守刘闓等杀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叛,降于后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7册,2943页)按其时称内史,则为下邳国,其属县取虑亦同时入后赵。
(11)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后赵》,《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3册,4111页。
(12)取虑县于前秦、后燕的归属,史无记录,今人亦无涉及,姑仍其旧。
(13)《魏书》卷106《地形志中》:“临潼郡,治临潼城。孝昌中置陷,武定六年置。”取虑县,“州治。”(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77页)
(14)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8《河南下》:旧置取虑县,东魏置睢州,“北齐废州,又废取虑县入睢陵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714页)按《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天保七年,“并省三州、一百五十三郡、五百八十九县、二镇二十六戍。”(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63页)取虑县之废当在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