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呂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吕县 (simplified Chinese)
Lv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1 to 58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17229 E 117.4576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吕县(-201-580年)治所(王文楚编写)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属彭城郡(1)。治今江苏铜山县东南吕梁(2)。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属楚国(3)。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和乐郡(4)。刘玄元年(23年)复属楚国(5)。永平十三年(70年)属楚郡,章和二年(88年)属彭城国(6)。三国魏(7)、西晋(8)、东晋(9)、南朝宋(10)因之。泰始二年(466年)入魏(11),仍属彭城郡(12)。北周因之(13)。隋开皇元年(581年)废(14)。
注:
(1)《汉书》卷28《地理志下》:“楚国,高帝置,宣帝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故。”领吕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938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上篇第一章: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刘交为楚王,有薛郡、东海、彭城郡三十六县,彭城郡,即秦泗水郡,项羽者彭城,更泗水郡名彭城郡,其附图,郡有吕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6——27页)据此,吕县置于汉高帝六年封刘交为楚王时。
(2)《读史方舆纪要》卷29《江南十一》徐州:吕城,州东五十里,汉为吕县,志云:吕城临泗水,“泗水至吕城,积石为梁,故称吕梁。今吕城东十里吕梁洪有二城。”(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3册,1297页)清,嘉庆一统志》卷101《徐州府·古迹》引《旧志》:“吕城在州东五十里,明时有分司驻焉。又吕城东十里吕梁洪上有二城。”(《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33册,1页)按明清徐州,即今铜山县,今铜山县东南吕梁(《江苏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50页)即是。
(3)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上篇第一章第三节,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8页。
(4)谭其骧《新莽职方考》,其文又云;元始五年,“稍增置郡县,迄于天凤元年(14年),总有郡一百二十五,今可考者一百一十六;县二千二百三,今可考者一千五百八十五。”(《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68、49页)则改制当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
(5)《后汉书》卷12《刘永传》:更始即位绍封为梁王,“攻下济阴、山阳、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册,494页)则更始元年时已复改和乐郡为楚国。
(6)李晓杰《东汉政地理》第四章第三节《楚郡(楚国、彭城国)沿革》:吴增仅《三国郡县表》据《魏志·陈矫为喜城太守以为汉末彭城国已改为汉郡,“然《后汉书·彭城靖王恭传》明载彭城王恭始封后传国至魏受禅,以为崇德侯,《后汉书·献帝纪》中亦无彭城国除之记载,且汉末彭城太守仅《陈矫传》中一见,故可断汉末彭城仍旧为国,并未除为汉郡,吴氏之说不足取。”(济南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4——75页)
(7)吴增仅《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83页。
(8)《晋书》卷15《地理志下》,1974年,2册,451页。
(9)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1《实州郡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589——3590页。
(10)《宋书》卷35《州郡志一》,1974年,4册,1047页。
(11)《资治通鉴》卷131《宋纪13》:泰始二年(466年),徐州刺史薛安都遣使乞降,魏遣尉元救彭城,“魏尉元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9册,4123——4128页)吕县属彭城郡,在郡治彭城县之东,彭城既入魏,吕县随而入之。
(12)《魏书》卷106《地形志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37——2538页。
(13)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8《河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704——705页。
(14)《读史方舆纪要》卷29《江南十一》徐州:吕城,涨为吕县,“隋废。”(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2册,1297页)不记隋何年废,姑定于隋开皇元年(5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