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舂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舂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Chong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2 to -12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84558 E 111.9830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舂陵县(前202-前125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约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⑴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驻地舜陵镇北柏家坪镇。⑵属桂阳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改为舂陵侯国。⑶
⑴《水经?湘水注》:“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陵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册,3126页)
谭其骧,《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所说明的几个历史地理问题》:“其中舂陵见《汉书?王子侯表》: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买为舂陵侯。据《后汉纪?光武纪》及《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买封于泠道之舂陵乡。传至孙仁,以舂陵地势下湿,山林毒气,上书求减邑内徙。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阳之白水乡,犹以舂陵为国名。故《汉志》列舂陵侯国于南阳郡下。图中见舂陵,一方面证实了《后汉纪》、《后汉书》所载舂陵侯国原在《汉志》零陵郡境内是正确的,一方面又校正了买初封于“泠道之舂陵乡”的错误。因为图上舂陵二字上加方框,这是县治的符号,可见舂陵在元朔以前早已是县,并不是泠道的一个乡。按《续汉书?郡国志》泠道下刘昭注补“有舂陵乡”。袁宏、范晔盖因舂陵侯国内徙南阳后,舂陵旧地改为隶属于泠道的一个乡,遂误认为元朔以前旧制也是如此。”(《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下册,246-262页)
⑵《湖南省志》第2卷《地理志(修订本)》第2篇《沿革》:“舂陵故城‘舂陵’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古地图》,经调查,故城位于今县治[北]柏家坪。土筑墙垣,高约4米,大致为东西向,城门对开,平面梯形,东西垣长各约200米,南北等长约160米,四角有向外凸出的高大建筑遗迹,北垣中腰也有向外凸起的建筑遗迹,四周有护城河。城垣处发现西汉绳纹筒瓦、板瓦和印纹硬质残器,证明确为西汉故城。此外,1954年长沙西汉墓中还出土了‘舂陵之印’一枚,证明‘舂陵’在汉代确为县城。(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文见《考古》1978年第4期)”(湖南人民出版社,上册,591页)
张修桂,《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舂陵……那么舂陵故城当定于何处?我认为周世荣同志所定柏家坪是正确的。它不但符合历史记载,而且又有遗址遗物可证。
郦道元称《地形图》上的罗水为都溪水。《水经?湘水注》:都溪“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都溪水又南迳新县东,县东旁都溪水,又西迳县南,左与五溪俱会,故曰都溪也。”按此舂陵县即指汉初舂陵故县,本图所标之舂陵。其于元帝初元四年迁治南阳白水乡,故县遂省入泠道为舂陵乡。三国吴于此复立舂陵县,即道元所谓的(舂陵)新县。据郦书定位,舂陵新县当在今宁远县西的西汉河口西岸。汉代的舂陵故县,郦书谓在孙吴新县之北的都溪水上游舂溪的东岸,北距仰山二十里。都溪水即今西江河,其上游今犹称舂水,舂水源出洛阳山(又名宝盖山),南流二十里至宁远县北柏家坪之西。即郦书之仰山,当为今之洛阳山。舂陵故县,当在今柏家坪一带求之。经考古工作者调查,宁远县柏家坪确有略似梯形的故城遗址,城垣四周有护城河,遗物中出土有汉代绳纹板瓦、筒瓦和几何印纹硬陶残片,此故城当即汉代舂陵县城。它不但符合《水经注》记载,而且与唐宋以来志书所载完全一致。
《元和郡县志》道州延唐县(治所即今宁远县治):“舂陵故城在县北五十里,长沙定王封中子买为舂陵侯是也。”郦道元是据舂溪源头仰山向南为舂陵故城定位,李吉甫则从延唐向北为舂陵定点,测站不同,目标一致,结果吻合。其后,《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皆从李说。唐一大里当今540米,故延唐县北五十里正当今舂水东岸的柏家坪一带。《湖南省志》以今里量算,定舂陵故城于宁远县北六十里柏家坪,与《元和志》所载方位、道里一致,无可非议。”(《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0-145页。)
⑶《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第三上》: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刘买为舂陵节侯。(北京,中华书局,2册,4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