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陽山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阳山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gsh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2 to -4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6.99599 E 113.25383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阳山县(前202-前49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约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⑴治所在今湖南攸县驻地城关镇西北荫山港一带。⑵属长沙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改为阳山侯国。⑶
⑴《水经》卷39《洣水注》:洣水又西北过阴山县南,“县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即长沙孝王子宗之邑也。言其势王,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册,第3222页)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十章《长沙国沿革》:“因《汉志》桂阳郡有阳山县,又有阴山县,并云侯国,遂引起混乱。应劭在阳山县下注‘今阴山也’(按:今,指东汉。两汉阴山同为一地)。颜师古驳应曰:‘下自有阴山,应说非也。’一般以为阳山侯理应封于阳山县,封于阴山不可能。故清人王先谦在桂阳郡阳山县下注曰:‘有阳山关,长沙孝王子宗国,元帝封。’而在阴山县的侯国二字下注:‘《表》无,当衍。’清人钱大昕较谨慎,他在《三史拾遗》里说:‘阴山侯国,《水经注》:阳山,故孝王子宗邑也。言其势王,故堑山堙谷改曰阴山县。是阴山即阳山之改名矣。《志》于阳山、阴山两县下并云侯国,则郦注似未可据,侯表亦未见封阴山者,当阙以俟知者。’其实郦注十分可靠。绳之以推恩法,则阳山侯国地望一目了然矣。《汉志》之阳山县,在桂阳郡南部边境(今阳山县南)。据推恩法,阳山侯国地必原属长沙国,而后才别属桂阳郡。所以这个阳山县必非阳山侯国。因刘姓长沙国势不能越过整个桂阳郡而有此阳山县。因此,只有位于桂阳郡北部与长沙国交界处的阴山县才是阳山侯国所在地。阴山县本来就叫阳山,封侯后别属桂阳郡。只办为该地风水太好,所以才改名阴山。其实,改名的原因恐怕也在于,如果不改,则桂阳一郡之中有两个阳山县,不合适。《洣水注》在提到阴山县时,就说道:‘本阳山县也,县东北犹有阳山故城。’可谓明确已极。至于《王子侯表》无阴山侯,则是正确的,因刘宗受封之时,本称阳山。”
要之,《汉志》阴山县下注侯国是正确的,倒是阳山县下的‘侯国’二字乃传写所衍。因此,应劭在阳山县下注‘今阴山也’,虽于地望有误,但说明了阳山侯封地乃在阴山县。(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6页)
据此,当在封阴山侯国前,有阳山县。暂作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
⑵《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阴山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县,属桂阳郡,三国吴时改置于此,属湘东郡。”
《湖南古今地名辞典》:“阴山港一带有汉墓群,有古阴山县故城遗址。”(湖南出版社,第82页,浊江条)
⑶《汉书》卷15下《王子侯表第三下》记初元元年(前48年)封长沙孝王子宗为阳山侯,属桂阳郡。据上引周振鹤文考证,“阳山侯国”当封“阳山县”,即此后的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