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沅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沅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Yuan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60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8.45819 E 110.3969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沅陵县(560-1911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南朝陈天嘉元年(560)移治今沅陵县驻地沅陵镇。⑴为通宁郡治。太建七年(575)为沅陵郡治。⑵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为辰州治。⑶大业三年(607)为沅陵郡治。⑷唐武德四年(621)入唐,为辰州治。⑸天宝元年(742)为卢溪郡驻地。⑹乾元元年(758)复为辰州治。⑺五代地属楚,后属周行蓬,仍为辰州驻地。⑻宋仍为辰州治。⑼元属辰州路,为附郭县。⑽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为辰州府治。⑾明因之。⑿至清末未变。⒀
⑴《陈书》卷3《世祖纪》:天嘉元年三月甲子,“其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省旧都尉。”(北京,中华书局,1册,48页)
《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迳(沅陵)县故治北,移县治,县之旧城置都尉府。因冈傍阿,势尽川陆,临沅对酉,二川之交会也。”(《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册,3082页)
《舆地纪胜》卷75《荆湖北路》:“都尉城,《武陵记》云:在酉沅二川交互口,津渚平阔,城中远眺,行舟若树一叶也。”(北京,中华书局,3册,2496页)
嘉庆《清一统志》卷366《辰州府一》:“沅陵故城在今沅陵县西南。汉置县。陈天嘉初置沅州,徙县今治。”(135册,11页)
《水经注疏》:“会贞按:《舆地纪胜》都尉城,引《武陵记》曰,在酉、沅二川交互口,津渚平阔,城中远眺,行舟若树一叶也。《陈书?世祖纪》,天嘉元年,置武州,其刺史督沅州,领武陵太守,治武陵郡。其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所云治武宁郡,即上沅陵城也。所云都尉城,即沅陵县故治置都尉府者也。”(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册,3082页)
⑵嘉庆《清一统志》卷366《辰州府一》:“陈天嘉元年,分置沅州通宁郡。大建七年州废,改置沅陵郡。”(135册,1页)
⑶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沅陵郡,开皇九年置辰州。……沅陵,旧置沅陵郡。平陈,郡废,大业初复。”(中华书局,第3册,第890页)
⑷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⑸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辰州下,隋沅陵(县)[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辰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21页)
⑹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卢溪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21页)
⑺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卢溪郡。乾元元年,复为辰州。取溪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21页)
⑻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第3册,第733页。
⑼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辰州,下,卢溪郡,军事。太平兴国七年,置招谕县。熙宁七年,以麻阳、招谕二县隶沅州。……县四:沅陵,中。溆浦,中下。……辰溪,下。……卢溪。下。”(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196页)
⑽明?宋廉等:《元史》卷63《地理六》:“辰州路,下。唐改(唐)[卢]溪郡,复改辰州。宋因之。元改辰州路。……领县四:沅陵,中。辰溪,下。卢溪,下。叙浦。下。”(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第5册,第1526页)
按:《元史》无具体时间,现暂同澧州、沅州置路的时间。
⑾《明史》卷44《地理五》:“辰州府,元辰州路,属湖广行省。太祖甲辰年为府。”(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92页)
⑿《明史》卷44《地理五》:“沅陵,倚。”(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92页)
⒀《职官录》(清宣统三年冬季)湖南省;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本,第1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