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益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益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2 to 64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8.59781 E 112.3352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益阳县(222-645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约三国吴时,益阳县移治今益阳市城区。⑴初属长沙郡,太平二年(247年)属衡阳郡。⑵晋、南朝宋、齐、梁、陈因之。⑶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属潭州,新康县并入。⑷大业三年(607)属长沙郡。⑸唐武德四年(621),属潭州。⑹贞观二十年(646)移今治。⑺
⑴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4《江南道十二》:“益阳县,……本汉旧县,属长沙国。按《地图》云:今县东八十里即汉之益阳故城也。又《郡国志》云:益阳故城,鲁肃筑,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形色宛然,相去三百里,故老云长沙、益阳一时相望,即此地。其邑在益水之阳,故名。贞观二十年移理于此。”
嘉庆《清一统志》卷355《长沙府二》:“益阳故城,……《县志》:故城在今儒学后北路之旁,犹存遗址。相传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宛然。三百余里,悉可审辨。”(《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32册,第2页)
按:三国后的益阳县城与唐贞观间移治的县城,今地实际在一处。迁治时间未见明确记载,暂作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
⑵《三国志?吴志?孙亮传》:太平春二月,“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北京,中华书局,第5册,第1153页)
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第2953页。
⑶《晋书》卷15《地理下》;北京,中华书局,2册,457页。
《宋书》卷37《州郡三》;北京,中华书局,4册,1130页。
《南齐书》卷15《州郡下》;北京,中华书局,1册,288页。
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419页。
臧励和,《补陈疆域志》卷3;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463页。
⑷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长沙郡,旧置湘州,平陈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废。”(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第3册,第895页)
《元和郡县志》卷29《江南道五》:“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潭州,取昭潭为名也,又置总管府。大业中罢牧,置都尉府,三年罢为长沙郡。”
⑸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⑹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潭州中都督府隋长沙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潭州总管府,管潭、衡、永、郴、连、南梁、南云、南营八州。潭州领长沙、衡山、醴陵、湘乡、益阳、新康六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2页)
⑺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4《江南道一二》:“益阳县,……本汉旧县,属长沙国。按《地图》云:今县东八十里即汉之益阳故城也。又《郡国志》云:益阳故城,鲁肃筑,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形色宛然,相去三百里,故老云长沙、益阳一时相望,即此地。其邑在益水之阳,故名。贞观二十年移理于此。”
按:唐贞观移治后,未见迁徙记载,当即今湖南益阳市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