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益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益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2 to 22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8.63533 E 112.48743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益阳县(前202-221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约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因在益水之阳,故名。⑴在今湖南益阳市东南。⑵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属长沙国。⑶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属长沙郡。⑷景帝二年(前155年)属长沙国。⑸元帝初元元年(前48)属长沙郡。⑹初元三年(前46年),复属长沙国。⑺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属长沙郡,⑻天凤元年(公元14年)属填蛮郡。⑼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属长沙郡。约三国吴时,移治今益阳市城区。⑽
⑴《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有益阳县(北京,中华书局,第6册,第1639页)。
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4《江南道十二》:“益阳县……本汉旧县,属长沙国。按地图云:今县东八十里即汉之益阳故城也。又《郡国志》云:益阳故城,鲁萧筑,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形色宛然。相去三百里,故老云:长沙、益阳一时相望,即此地。以其邑在益水之阳,故名。贞观二十年移理于此。”
按:因无具体年代,暂以汉高帝五年为建县年代。
一说秦置。《读史方舆纪要》卷80《湖广六》:“益阳县……秦县,汉属长沙国。”(中华书局,第4册,第3425页)
《水经注疏》:益阳县,“会贞按:秦县,见《方舆纪要》,汉属长沙国。”(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册,第3116页)
⑵《旧唐书》卷40《地理三》:“益阳,汉县,属长沙国,故城在今县东八十里。”(北京,中华书局,第5册,第1613页)
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4《江南道十二》:“益阳县……本汉旧县,属长沙国。按地图云:今县东八十里即汉之益阳故城也。又《郡国志》云:益阳故城,鲁萧筑,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形色宛然。相去三百里,故老云:长沙、益阳一时相望,即此地。以其邑在益水之阳,故名。贞观二十年移理于此。”
按:因具体定点难以考证,现暂同《中国历史地图集》相关图幅定点。
⑶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8下《地理志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顾颉刚等校点本,第6册,第1639页)
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文帝后元七年,“来朝。薨,无后,国除。”(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顾颉刚等校点本,第3册,第838页)
周振鹤著:《西汉政区地理》第10章《长沙国沿革》:“文帝后元七年,长沙王无后,国除为长沙、桂阳、武陵三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2页)
⑸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景帝二年,“三月甲寅,定王发元年。景帝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顾颉刚等校点本,第3册,第838页)
周振鹤著:《西汉政区地理》第10章《长沙国沿革》:“景帝二年,以长沙郡置国,封子发,是为长沙定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2页)
⑹《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二》:“黄龙元年,炀王旦嗣,二年薨,亡后。”(北京,中华书局,第2册,第413页)
又:卷53《长沙定王传》:“子炀王旦嗣,二年薨。无子,绝岁余。元帝初元三年复立旦北宗,是为孝王,五年薨。”(北京,中华书局,第8册,第2427页)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第10章《长沙国沿革》:“元帝初元元年间,长沙炀王旦薨,无后,长沙国绝岁余。”(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7页)
⑺《汉书》卷53《长沙定王传》:“元帝初元三年复立旦弟宗,是为孝王,五年薨。子鲁人嗣,王莽时绝。”(北京,中华书局,第8册,第2427页)
一作初元四年(前45年)。《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二》:“初元四年,孝王宗以剌王子绍封,三年薨。”(北京,中华书局,第2册,第413页)
⑻《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二》:“居摄二年,舜嗣,二年,王莽篡位,贬为公,明年废。”(北京,中华书局,第2册,第413页)
⑼《汉书》卷28下《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北京,中华书局,第6册,第1639页)
⑽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4《江南道十二》:“益阳县,……本汉旧县,属长沙国。按《地图》云:今县东八十里即汉之益阳故城也。又《郡国志》云:益阳故城,鲁肃筑,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形色宛然,相去三百里,故老云长沙、益阳一时相望,即此地。其邑在益水之阳,故名。贞观二十年移理于此。”
嘉庆《清一统志》卷355《长沙府二》:“益阳故城,……《县志》:故城在今儒学后北路之旁,犹存遗址。相传登之望见长沙,城邑、人马宛然。三百余里,悉可审辨。”(《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32册,第2页)
按:三国后的益阳县城与唐贞观间移治的县城,今地实际上在一处。迁治时间未见明确记载,暂作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