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陵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陵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ng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1 to 33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1630 E 117.8867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陵阳县(前201—337年)治所(邹逸麟编写)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属庐江郡。①故治即今安徽青阳县南陵阳镇。②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为丹阳郡。县属之。③东汉、三国吴因之。④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属宣城郡。⑤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因避杜皇后讳,改名广阳。⑥
①《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丹杨郡……县十七:……陵阳县,桑钦言淮水出东南,北入大江。”(第6册,1592页)陵阳县置于何时,无明确记载。今按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以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刘贾为荆王。”(第1册,61页)置县姑定于此时。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40册,卷118《池州府二?古迹》:“陵阳故城,在石埭县东北。汉置。《后汉书郡国志》注:陵阳子明得仙於此县山,故以为名。晋咸康四年避杜皇后讳,更名广阳。《隋志》宣城郡泾县,平陈,省南阳入。盖即广阳,避炀帝讳故也。《旧唐志》:武德三年置猷州,复领南阳县。八年废。《寰宇记》南阳故县,在今石埭县东三里。”《读史方舆纪要》卷27池州府青阳县:“陵阳废县,县南六十里。汉县,属丹阳郡。孙策讨祖郎於陵阳,禽之,是也。晋属宣城郡。咸康二年避杜后讳,改曰广阳。宋齐因之。隋改曰南阳,避炀帝讳也。寻废入泾县。唐武德三年仍置南阳县,属州。”嘉靖《池州府志》卷1《古迹》:青阳“陵阳废县,在县南六十里,旧废。今为镇。”(天一阁本)今安徽青阳县南陵阳镇,当是。
③《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丹阳郡:“故鄣郡,属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阳。”(第6册,1592页)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汉志》系鄣郡改名于武帝元封二年,恐传钞致误。清人钱坫曰:江都王建以元狩二年自杀国除,非元封也,当以《宋志》改正,此语极是。汉改郡名均在国除为郡或郡境有所变动之时,若元封二年,鄣郡无所变化,不得无故更名。元狩元年、二年之间连接废除衡山、淮南、江都三国,武帝于是对故淮南、江都别郡进行一番调整,鄣郡于此时增县四,才更名丹阳。”(38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汉书地理志》丹阳郡宛陵为首县。《元和郡县志》卷28《江南道四》:宣州“秦为鄣郡。汉武帝改为丹阳郡,领县十七,理宛陵,即今理是也。”(下册,681页)
④《后汉书》志第22《郡国志四》:丹阳郡领陵阳县。(第12册,3486页)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丹阳郡领陵阳县。(《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2931页)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丹阳领陵阳县。(《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3117页)
⑤《晋书》卷15《地理志下》:“及晋平吴,以安成属荆州,分丹阳之宣城、宛陵、陵阳、安吴、泾、广德、宁国、怀安、石城、临城、春谷十一县立宣城郡。”(第2册,459页)“宣城郡,太康二年置。统县十一,……陵阳,淮水出东北入江。仙人陵阳子明所居。”(第2册,460页)
⑥《宋书》卷35《州郡志一》宣城太守:“广阳令,汉旧县曰陵阳,子明得仙於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咸康四年更名。”(第4册,1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