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安吳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安吴县 (simplified Chinese)
Anw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96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59020 E 118.25991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安吴县(196—588年)治所(邹逸麟编写)
东汉末建安元年(196年)置,属宣城郡。①治今安徽泾县西南安吴。②两晋、宋、齐、梁、陈因之。③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省入泾县。④
①洪亮吉撰谢钟英补正《补三国疆域志补注》:“安吴,吴立。《程普传》:讨宣城、泾县、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事在孙桓王时(按:孙策諡吴桓王),则此县吴王过江时即分置也。安吴,《沈志》吴立。《舆地广记》:吴分宛陵立。《孙休传》:永安四年安吴民陈焦死,埋之。六日更生穿土中出,即此。《旧志》故城在宁国府泾县西南五十里兰山南。今有安吴市。”(《二十五史补编》第册,3117页)按据《三国志》卷55《程普传》:普从孙策渡江,“下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皆有功,……复讨宣城、泾、安吴、陵阳、春谷诸贼,皆破之。”(第5册,1283页)知此前安吴已置县。据《三国志》卷46《孙破虏讨逆传》:东汉末初平三年(192年),“乃渡江居江都。”兴平二年(195年)“渡江转斗,所向皆破。”(第5册,1101—02页)裴注引《江表传》:“策渡江攻繇牛渚营,……是岁兴平二年也。”(1103页)建安元年(196年)孙策渡浙江取会稽,自领会稽太守。事见《资治通鉴》卷62建安元年。(第5册,1987页)建安三年(198年)“策已定宣城已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大为山越所附。於是策将自讨祖郎於陵阳,禽之。”此六县名未详,胡注只提到芜湖、泾县,另当有安吴、临城、陵阳、春谷四县。则建安三年时安吴县已置。裴注引《江表传》:“建安二年夏,……孙策自统兵马,……行到钱塘,瑀阴图谋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余纽与贼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县大帅祖郎……等。”(1107页)按三国时这一带无“始安县”,当为始新、安吴之误。故安吴县之置,未必为孙策所为。史谓吴立,不妥。今姑定于建安元年(196年)。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6《宁国府二?古迹》:“安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三国吴置。……隋县废。唐武德三年复置。属猷州。八年复废。旧志:故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兰山南。今有安吴市及安吴渡。又旌德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俗呼沙城,即古安吴城。或曰唐初所改置也。”今泾县西南有安吴镇,当是。
③《晋书》卷15《地理志下》:“宣城郡,太康二年置。统县十六,……安吴。”(第册,460页)《宋书》卷35《州郡志一》:“宣城太守,……领县十。……安吴令,吴立。”(第4册,1035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宣城郡领有安吴县。(第1册,254页)
④《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宣城郡:“泾,平陈省安吴、南阳二县入焉。”(第3册,8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