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太平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太平县 (simplified Chinese)
Taip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72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29855 E 118.12315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太平县(772—1911年)治所(邹逸麟编写)
唐大历七年(772年)复置。属宣州。①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所在。②五代吴南唐属宣州。五代吴、南唐属宣州。③北宋因之。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孝宗潜邸升宣州为宁国府,县属之。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宁国府为宁国路,县属之。⑤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宁国路为宁国府,县属之;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宁国府为宣城府,县属之;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宣城府为宣州府,县仍属之。吴元年(1367年)仍曰宁国府,县属之治。⑥清因之。⑦1912年废府留县,属安徽省。⑧
①《元和郡县志》卷28《江南道四》宣州:“太平县,上,本泾县地,天宝四年,宣城郡太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下册,685页)《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宣州:“太平,天宝十一载正月,析泾县置。”(第5册,1603页)《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宣州“太平,上。天宝十一载析当涂、泾置,大历中省,永泰中复置。”(第4册,1076页)《太平寰宇记》卷103宣州太平县:“本泾县之守。唐天宝十一载以地居郡东南僻远,游民多结聚为盗,邑人患之。因安抚使奏非别立郡邑,无以遏此浇竞,时以天下晏然,立为太平县。大历中又废,至永泰中分泾县龙门三乡复置县。”按永泰在前,二年十一月改大历,当为永泰省,大历复置。《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5《宁国府一?建置沿革》:“按《寰宇记》云天宝十一载立太平县,今从《元和志》。”乾隆《太平县志?建置》:“天宝十一载,析当涂、泾置太平,从置守李志和请也。永泰中省。大历中又割泾之龙门三乡复置。”按嘉庆《宁国府志》卷2《职官志》:“唐天宝李志和请置太平县。”《元和志》“李和”当为“李志和”之误。今从《寰宇记》作始置县于天宝十一载(752年)。作永泰二年省。大历七年(772年)复置。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5《宁国府一?学校》:“太平县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因宋故址建。”今作大历复置时即治太平县治(甘棠镇)。太平县所治甘棠镇原称名仙源镇,1963年改名甘棠镇。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1949—1997年),753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1983年撤销太平县,置黄山市治原太平县治(甘棠镇),今为黄山区所在。
③《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吴南唐有宣州。(第3册,726页)
④《宋史》卷88《地理志四》:“宁国府,本宣州,……乾道二年,以孝宗潜邸,升为府。……领县六:……太平。”(第7册,2187页)
⑤《元史》卷62《地理志五》宁国路:“唐为宣州,……宋升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宁国路总管府。……县六:……太平。”(第5册,1499—1500页)
⑥《明史》卷40《地理志一》:宁国府:“元宁国路,……太祖丁酉年四月曰宁国府。辛寻年四月曰宣城府。丙午年正月曰宣州府。吴元年四月仍曰宁国府。……领县六……太平。”(第4册,927页)丁酉年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辛丑年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丙午年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元年为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⑦《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5《宁国府一?建置沿革》:“太平县,在府城西南二百二十里。……明属宁国府。本朝因之。”《清史稿》卷59《地理志六》宁国府:“领县六:……太平。”(第8册,2011页)
⑧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简表》23页,商务印书馆,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