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宛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宣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Xuan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47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91230 E 118.4851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宣城县(147—588年)治所(邹逸麟编写)
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复置。属丹阳郡。①晋太康二年(281年)属宣城郡。②故治今安徽南陵县东弋江镇。③宋、齐、梁、陈因之。④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并宣城入宛陵,并改宛陵为宣城。⑤
①《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6《宁国府一.建置沿革》:“南陵县,……汉置宣城县,属丹阳郡。后汉省。晋初复置。”同书《古迹》:“宣城故城,汉置,后汉省。……晋太康二年於宛陵县置宣城郡,复置宣城县属焉。”然清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2931页、)洪亮吉、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3117页)谢钟英《三国疆域表》(1989页)丹阳郡均有宣城县。(《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三国志》卷46《吴志孙策传》:裴注引《江表传》:“建安二年夏,……策自以统领兵马,……使持印传三十余纽与贼丹阳、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诸险县大帅……。”(第5册,1107页)是建安二年时已有宣城县。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桓帝时复置宣城县。宣城载《当志》而不见《续汉志》,当是东汉初期已省并。然《后汉书.度尚传》载:‘(抗)徐字伯徐,丹阳人,乡邦称其胆智。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鸟语之人於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此为醒帝时事。又《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已见上引)……是至迟在桓帝时宣城已复置。”(223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今作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复置。
陈疆域志》宣城郡均领宣城县。(《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450页)②《晋书》卷15《地理志》:扬州:“及晋平吴,……分丹阳之宣城、宛陵、陵阳、安吴、泾、广德、宁国、怀安、石城、临城、春榖十一县立宣城郡,理宛陵。”(第2册,459页)“宣城郡,太康二年置。”(460页)《宋书》卷35《州郡志一》:“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第4册,1034页)《水经?沔水注》:“(石城县)太康元年隶宣城郡。”(《水经注疏》本,下册,243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杨疏以为《晋志》二年为元年之误。按太康元年三月平吴,五月“引晧升殿,群臣咸称万岁。”(见《晋书武帝纪》)是江南甫定,百事待举,未必当年即改郡县。如毗陵典农校尉,太康二年改为毗陵郡,,晋安、南康二郡皆太康三年置。当为平吴后次年才大规模调整郡县,较为可信。故从《晋志》作二年。
③《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6《宁国府二?古迹》:“宣城故城,在南陵县东四十里青弋江上。……章怀太子曰:宣城故城在今宣州南陵县东。《舆地广记》:汉宣城故城在今县东。”今南陵县东30里左右青弋江西岸有弋江镇,当是。
④《宋书》卷35《州郡志一》:“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阳立。……领县十,……宣城令,汉旧县。”(第4册,1034—35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宣城郡领宣城县。(第1册,254页)洪齮孙《补梁疆疆域志》(《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381页)、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宣城郡均领宣城县。(《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450页)
⑤《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宣城郡,旧置南豫州。平陈,改为宣州。统县六:……宣城,旧曰宛陵,置宣城郡。平陈,郡废。仍并怀安、宁国、当涂、浚遒四县入焉。大业初置郡。”(第3册,877页)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於“旧曰宛陵”下:“按汉晋宋齐志宛陵、宣城并立。此但云宛陵者,当是隋平陈,并宛陵於宣城,又以宣城治宛陵,非必梁陈有废宣城事也。观《寰宇记》有陈并怀安入宣城可见。”(《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8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