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海昏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海昏县 (simplified Chinese)
Haihu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 to -4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08783 E 115.7618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海昏县(前59-前47年)治所(赵永复编写)
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改海昏侯国为县,属豫章郡,初元三年(前46年)复为侯国(1)。治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3)。
注:
(1)《汉书》卷15《王子侯表》元康三年(前63年)封为侯国,神爵三年绝。初元三年复为侯国。(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2册。493页。)
(2)《三国志》卷49《吴志·太史慈传》:“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策于是分海昏、建昌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昏。”(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90页。)又同书卷47《吴主传》孙策建安五年去世,八年太史慈领海昏。(1115-6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洪州建昌县:“东三里故海昏城,即汉昌邑王贺所封,今县城则吴太史慈所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70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17《南康府二·古迹》海昏故城:“今建昌县治。”又“县志,海昏故城在芦潭东北二里许,太史慈城在县西,周围五里,古城在县西百步,今为古城巷。”(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116册,1页。)按:清建昌县,1914年改名永修,1949年迁治涂埠镇,原县城今称艾城,则建安八年前海昏在艾城东三里因相距甚近,作同艾城。至于芦潭在艾城东北吴城镇西,与《元和志》所载不合。或以为即今新建县东北游塘村昌邑古城,史载元康三年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水经注》卷39《赣水》:缭水又迳海昏县,分为二江,东北迳昌邑城。(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252页)《太平寰宇记》卷106《江南西道四》洪州南昌县:“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为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金陵书局,清光绪八年刊本,8页。)《后汉书志》22《郡国志》豫章郡海昏侯国下引刘昭注:“在昌邑城。”(12册,3491页。),与《水经注》《寰宇记》《元和志》均不合,据《水经注》等海昏与昌邑为二城,今从《元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