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歷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历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42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33056 E 115.7450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历陵县(23-423年)治所(赵永复编写)
约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改蒲亭为历陵,属豫章郡(1),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属鄱阳郡(2),晋同(3)。约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年)废(4)。治今江西德安县(5)。
注:
(1)刘玄更始元年,王莽死,曾于河北采取“复汉官名”措施。(《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册,10页。),今县名姑作亦于此年复旧。
(2)《三国志》卷47《吴志·吴主传》:建安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18页。)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7。《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2页。
(3)《晋书》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2页。
(4)《宋书》卷36《州郡志二》:鄱阳太守“《永初郡国》有历陵县,汉旧县,何志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8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18《九江府一·古迹》历陵故城:“宋元嘉初省。”(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318册,17页。)按:南朝宋永初仅三年,永初接景平为一年,其后即为元嘉,何(承天)志断限为元嘉二十年(《宋书·州郡志》巴陵太守条,1126页)其相邻鄡阳县永初二年废,故据《清统志》姑作元嘉元年(424年)废历陵。
(5)《后汉书志》卷22《郡国志四》豫章郡:“历陵,有傅昜山。”(12册,3491页。)《水经注》卷40《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敷浅原在豫章历陵县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89年,下册,3368页。)《读史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德安县:历陵城“今县治。”(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588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18《九江府一·古迹》历陵故城:“在德安县东。汉置县,属豫章郡,王莽改曰蒲亭,后汉复故。晋改属鄱阳郡,宋元嘉初省。《通典》浔阳有蒲塘驿,即汉历陵县也,王莽改为蒲亭。按:历陵县,晋时与余汗县俱割属鄱阳郡,而柴桑则分属武昌郡,鄱阳在东,武昌在西,相去甚远,且中隔彭蠡,不应历陵反出柴桑之西,《通典》以蒲塘为历陵,徒以历陵尝名蒲亭故耳,然王莽所改,未几复故,安见蒲塘即古蒲亭,疑属傅会,宋晁氏以历陵故县及傅阳山皆在今鄱阳县界,其说近是,今以相沿已久,而历陵故址,亦无的据,姑存俟考。”(17页)今按:据《汉志》、《后汉书志》、《水经注》等历陵县与傅阳山、傅阳川、傅浅原有关。傅、敷通,敷浅原、历陵所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在德安、鄱阳、星子界诸说,参见清胡渭《禹贡锥指》卷11“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378-85页。)《通典》卷182《州郡十二》:江州浔阳“又有蒲塘驿,即汉历陵县也。王莽改为蒲亭。今驿前有敷浅原,原西数十里有博阳山。”(浙江书局底本等作“傅”,北宋本等作“博”,傅、博形近致混淆,敷阳山有宋墓志为证,今本作“博”,似非妥。中华书局,1988年,5册,4840、4856页。)《舆地纪胜》卷30《江南西路》江州德安县云:唐于敷浅原之南为蒲塘场,伪吴顺义七年升为德安县。(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册,1297页。)1972年德安县望夫山出土宋代杨氏墓志,“葬于敷阳山之侧。”(《从一块墓志谈敷阳山的位置》,载《文物》1979年7期,78-9页。)则今望夫山即古敷阳山,望夫山在德安县聂桥东北(1988年《江西省地图集》),可见至迟在唐宋时代,已认为古历陵县在德安县,《清统志》以柴桑在东,历陵在西,因而对历陵在德安之说存疑,殊不知西南-东北走向的幕阜山余脉,东至庐山而止,柴桑故址在庐山北端,与晋武昌郡境位于幕阜山脉北麓一致,地理上基本可连成一体,而历陵如为德安,位置上虽较柴桑稍西,但在幕阜山脉余脉以南、九岭山脉之北,东南邻汉、晋鄡阳故址(今都昌县东南泗山),其时此段鄱阳湖沿未形成,历陵以东为一片平原,近人称为鄡阳平原,(《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126页。)故《通典》及近出墓志记载,当为历代相传,应有所据。又历史上历陵无迁移记载,《中国历史地图集》两汉图定历陵于今德安,三国、西晋画于今波阳(古鄱阳)北,今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