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永修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永修县 (simplified Chinese)
Yongxi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85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20756 E 115.51463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永修县(185-588年)治所(赵永复编写)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置永修县,属豫章郡(1),三国吴、晋及南朝宋、齐同(2)。约梁承圣二年(553年)属豫宁郡,陈同。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建昌(3)。治今永修县西北柘林一带(4)。
注:
(1)《水经注》卷39《赣水》:“修水又东北迳永修县,汉灵帝中平二年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254页)。
(2)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7。《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0页。《晋书》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2页。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7页。《宋书》卷36《州郡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7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60页。
(3)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2、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卷3。(《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391页、4459页。)《太平寰宇记》卷106《江南西道四》洪州武宁县:“陈武帝初,割建昌、豫宁、艾、永修、新吴等五县立为豫宁郡,属江州。隋平陈,废郡属洪州,因废豫宁郡,割艾、永修、新吴、豫宁等入建昌。”卷111《江南西道九》南康军建昌县下又云:“顾野王《舆地志》云,陈武割建昌、豫宁、永修、艾四县为豫宁郡。”(金陵书局,清光绪八年刊本,17、18页。)两者不同。按:《资治通鉴》卷166敬帝太平元年(556年):“分江州四郡置高州”,胡三省注:“四郡,盖临川、安成、豫宁、巴山。”(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1册,5155页。)《陈书》卷35《周迪传》梁元帝(552-554年)授迪为高州剌史,绍泰二年(556年)任临川内史。(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2册,478页。)周迪为临川南城(今属江西)土豪,则高州似置于敬帝前,高州既辖四郡,敬帝前当已有豫宁郡,其时正值梁、陈交替之际,与《寰宇记》所记陈武帝初也并不相悖,元帝在位仅三年,今姑作承圣二年(553年)置。
(4)《清嘉庆一统志》卷317《南康府二·古迹》永修废县:“按旧志,谓在安义县西南四十里靖安县界,今考《水经注》县为修水所经,当在建昌县西南。”(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116册,1页。)《永修县志》云,永修故城,相传在滩溪和安义县徐埠交界处。(江西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四篇第六章第二节古迹,485页。)按:此县确址无考,上引各说,均与《水经注》不合,据《注》县为修水(今名同)所经,西有豫宁县(今武宁西),东有海昏县(今永修西北艾城),则古永修应在今武宁、永修之间,今姑定于武宁东修水出山口处的永修境内柘林镇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