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宜黃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宜黄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hu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57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7.54772 E 116.2226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宜黄县(257-588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临汝县置,属临川郡。(1)治所在今江西宜黄县黄水东。(2)二晋不改。(3)南朝宋、齐、梁、陈同。(4)隋开皇九年(589年)併入崇仁县。(5)
注:
(1)《三国志》卷48《吴书·三嗣主传》孙亮太平二年(257年):以“豫章东部为临川郡”。(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53页)《太平寰宇记》卷110《江南西道八·抚州》:“吴太平二年,以南城、临汝二县置临川郡,更增宜黄、……东兴、南丰、永城八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1册,1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22《抚州府一·建置沿革》宜黄县:“后汉临汝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分置宜黄县。”(《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18册,2页)而《太平寰宇记》卷110《江南西道八·抚州》宜黄县下又曰:本临川县地,梁大同二年“立宜黄县于宜、黄水側,以水为名”。(21册,9页)疑误,不从。
(2)清尤迟章等修《宜黄县志》(一)卷1《疆域志·县治考》:邑本临汝旧地,治当宜、黄二水之交,故名。县初治水东,或言水西形胜尤佳。故北宋开宝元年(968年)邑人胥仕隆捐祖宅为之县治,即所谓黄填镇,即今治,在水西。复于旧治建故县庙以镇之,今不可考,惟水东百花洲有小庙,名故县,岂其遗乎。(《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三年刊本影印,1989年,790册,73、74页)据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谓,清宜黄县即今宜黄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80页)则北宋开宝元年前,宜黄县治当在今江西宜黄县黄水东。
(3)《晋书》卷15《地理志下》临川郡领有宜黄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2页)
(4)《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江州》:临川内史领有宜黄侯相。(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8、1089页)按:此时王国、侯国作郡、县处理。《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江州》:临川郡领有宜黄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61页)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2《高州》:巴山郡领宜黄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395页)按:此据《太平寰宇记》卷110《江南西道八·抚州》宜黄县下曰:本临川县地,“梁大同二年,置巴山郡,因立宜黄县于宜、黄水側,以水为名”。(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1册,9页)但此说与本书卷110《江南西道八·抚州》:“吴太平二年,以南城、临汝二县置临川郡,更增宜黄、……东兴、南丰、永城八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1册,1页)相矛盾,又《隋书》卷31《地理志下》临川郡崇仁县下,梁置巴山郡,所领八县,无宜黄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9、880页)故不从,乃作属临川郡。清臧励和《补陈疆域志》卷3《江州》:临川郡领有宜黄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60页)
(5)《太平寰宇记》卷110《江南西道八·抚州》宜黄县:隋开皇九年(589年)併入崇仁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1册,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