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宜春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宜春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chu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98 to 1160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7.79190 E 114.39896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宜春县(598-1160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宜阳县置,为袁州治。(1)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东五里。(2)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宜春郡治。(3)唐武德四年(621年)为袁州治。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宜春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又为袁州治。(4)五代不改。(5)北宋同。(6)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迁治今江西宜春市。(7)
注:
(1)《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宜春郡》宜春:“旧曰宜阳。开皇十一年废吴平县入,十八年(598年)改名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80页)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袁州》宜春县:晋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复改为宜春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78页)又《太平寰宇记》卷109《江南西道七·袁州》宜春县: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改宜阳为宜春。”(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1册,3页)均与之异。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袁州》宜春县:晋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于县置袁州,移县于城东五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78页)按:原宜阳县治在今江西宜春市,现改为宜春县成袁州治,县徙州治东五里,则在今江西宜春市东五里。清江为龙等纂修《宜春县志》(三)卷11《官署》:“隋大业三年,移于州之东七里,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县宰胡安老始徙于城内善政坊。元季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仲时举以旧址狭隘,迁于府治北开元寺旧基,即今治。”(《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影印,1989年,789册,955、956页)则其后不改。
(3)《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宜春郡治宜阳县。(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80页)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袁州:“大业三年(607年)罢袁州为宜春郡。”为宜春县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77、678页)
(4)《旧唐书》卷40《江南西道》袁州:“隋宜春郡。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袁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袁州。”治宜春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09页)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袁州下曰:武德五年(622年),“复置袁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77、677页)与之小异。
(5)《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第三,梁、唐、晋、汉、周五代均有袁州,先后分属吴、南唐。(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册,727页)又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1《十国地理表上》吴、南唐有袁州,治宜春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591页)
(6)《宋史》卷88《地理志四·江南西路》袁州,治宜春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90页)
(7)清江为龙等纂修《宜春县志》(三)卷11《官署》:“隋大业三年,移于州之东七里,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县宰胡安老始徙于城内善政坊。元季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仲时举以旧址狭隘,迁于府治北开元寺旧基,即今治。”(《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影印,1989年,789册,955、956页)按:据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谓,袁州府宜春县,即江西省宜春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181页)则南宋以后宜春县又治今江西省宜春市。《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时袁州治宜春县,已在今宜春市,不知所据,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