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陽豐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阳豐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80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7.15916 E 115.5170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阳豐县(280-588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阳城县置,属庐陵郡。(1)治所即今江西永丰县东南古县。(2)南朝宋、齐、梁同,(3)陈不改。(4)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庐陵县。(5)
注:
(1)《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江州》廬陵郡阳豐县:“吴曰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90页)。《晋书》卷15《地理志下·扬州》:廬陵郡领有阳豐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2页)
(2)清陆湄等纂修《永丰县志》(一)卷一《疆域志》县志兴革始末:“阳城,即今二十七都古县。”(《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59册,31页)清王建中等修《永丰县志》(一)《永丰县五乡都图》,二十七都在永丰乡。又在卷二《地理志·疆域》永丰乡:“古县街,在二十七都,距城五十里。”(《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60册,70、150页)清永丰县即今县,今县南偏东五十余里有古县,(《江西省地图册》,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90年,60页)当是。阳豐县由阳城县改名,县治未见迁徙,也当治此。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28《吉安府二·古迹》阳丰故城引《县志》曰:“县西六十里有阳城,相传古县治此”。(《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0册,2页)《中国历史地图集》据此定阳城县治于今吉水县东北(永丰西北六十里),其实此非元、明、清时永丰县地,疑误。
(3)《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江州》:廬陵郡领有阳豐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90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江州》:廬陵郡领有阳豐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61页)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2《江州》:廬陵郡领有阳豐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392页)
(4)清陆湄等纂修《永丰县志》(一)卷一《疆域志》县志兴革始末:“太康元年改阳城曰阳丰,隋开皇十年,……以阳丰、兴平并入庐陵。”(《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59册,31页)又清王建中等修《永丰县志》(一)卷二《地理志·沿革表》:南陈廬陵郡领有阳豐县。(《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60册,136页)按:姑作南朝陈乃有阳丰县。而清臧励和《补陈疆域志》卷3《江州》:廬陵郡不领有吉阳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59页)当是脱漏。
(5)《太平寰宇记》卷109《江南西道七·吉州》:隋平陈,改廬陵郡置吉州。乃改石阳为廬陵县,“并废吉阳郡之永丰、兴平、高昌三县入庐陵”。(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1册,12页)按:陈无吉阳郡,永丰县乃北宋所置。疑乃吉阳、阳丰之误。按:隋平陈在开皇九年(589年),当作此年阳丰县废入庐陵县。而清陆湄等纂修《永丰县志》(一)卷一《疆域志》县志兴革始末:“隋开皇十年,(590年)改郡为吉州,以阳丰、兴平并入庐陵。”(《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59册,31页)又清王建中等修《永丰县志》(一)卷二《地理志·沿革表》:“隋开皇十年,以石阳、吉阳、阳丰、兴平合并为一称庐陵县。”(《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60册,136页)均与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