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陽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阳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Yang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91 to 27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7.15916 E 115.5170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阳城县(191-279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分廬陵县地置,属廬陵郡。(1)治所即今江西永丰县东南古县。(2)三国不改。(3)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阳豐县。(4)
注:
(1)《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江州》:廬陵郡阳豐:“吴曰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9页)。又清吴增僅撰、杨守敬補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証》卷7《吴扬州·廬陵郡》廬陵郡领阳城县。以为孙策建安元年置廬陵郡时所置。(《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2页)而据《水经·赣水注》:石阳县,“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吴长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按:“初平”一作“兴平”,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考定应“初平”为是。(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232、3233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四·虔州》,南康县下所载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73页)又清陆湄等纂修《永丰县志》(一)卷一《疆域志》县志兴革始末:“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置廬陵郡,分置阳城、兴平二县属焉。”(《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59册,31页)三国吴同,当是。而《后汉书》志第22《郡国志四·扬州》豫章郡庐陵县下刘昭《注》:“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分立廬陵郡。”(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91页)又《資治通鉴》卷63《汉纪五十五》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分豫章为廬陵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5册,2022页)均与之异。
(2)清陆湄等纂修《永丰县志》(一)卷一《疆域志》县志兴革始末:“阳城,即今二十七都古县。”(《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59册,31页)清王建中等修《永丰县志》(一)《永丰县五乡都图》,二十七都在永丰乡。又在卷二《地理志·疆域》永丰乡:“古县街,在二十七都,距城五十里。”(《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影印,1989年,760册,70、150页)清永丰县即今县,今县南偏东五十余里有古县,(《江西省地图册》,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90年,60页)当是。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28《吉安府二·古迹》阳丰故城引《县志》曰:“县西六十里有阳城,相传古县治此”。(《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0册,2页)《中国历史地图集》据此定阳城县治于今吉水县东北(永丰西北六十里),其实此非元、明、清时永丰县地,疑误。
(3)清吴增僅撰、杨守敬補正《三国郡县表附考証》卷7《吴扬州·廬陵郡》廬陵郡领有阳城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42页)
(4)《宋书》卷36《州郡志二·江州》廬陵郡阳豐县:“吴曰阳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