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大庾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大庾县 (simplified Chinese)
Day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05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39931 E 114.36283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大庾县(705-1911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唐神龙元年(705年)析南康县置,属虔州。(1)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县。(2)天宝元年(742年)改属南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虔州。(3)五代同。(4)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为南安军治所。(5)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南安路治。(6)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为南安府治。(7)清不改。(8)1912年属江西省。(9)
注:
(1)《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江南西道》虔州大庾县:唐“神龙元年(705年),分南康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06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36《江南西路·南安军》大庾县:“神龙元年置,因大庾岭名为县。”(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册,1535页)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32《南安府·建置沿革》大庾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置大庾县,十六年废为镇。唐神龙元年复置大庾县”。(《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2册,1页)与之异。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88《江西·南安府》大庾城:“志云:庾将军城,在府西南二里,……隋置镇于此。唐时县移于今城东二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71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32《南安府·古迹》大庾故城下所载同。(《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2册,10、11页)按:明南安府城、清大庾县,即今大余县。故唐大庾县治,在今江西大余县东二里。故作在今大余县。
(3)《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江南西道》虔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平江左,置虔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南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虔州”。领有大庾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06页)
(4)《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五代均有虔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册,727页)。又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1《十国地理表上·吴南唐》,虔州领有大庾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591、1592页)当五代时大庾县仍属虔州。
(5)《宋史》卷88《地理志四·江南东路》南安军:“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大庾县建为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91页)
(6)《元史》卷62《地理志五·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南安路:“宋以(大庾)县置南安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路总管府。”治大庾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514页)而清陈奕禧《南安府志》(一)卷2《地舆志上·沿革》谓“至元十三年改南安路”。(《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影印,1989年,808册,108页)与之小异。
(7)《明史》卷43《地理志四·江西》南安府:“元南安路,属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为府”,治大庾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66页)而清陈奕禧《南安府志》(一)卷2《地舆志上·沿革》谓“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安路为南安府”。(《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影印,1989年,808册,108页)与之小异。
(8)《清史稿》卷66《地理志十三》南安府:沿明制,治大庾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册,2167页)
(9)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北京政府时期》江西省赣南道:“大庾县,本旧南安府附廓首县,1912年10月裁府留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5页)大庾县当属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