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桐盧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桐庐县 (simplified Chinese)
Tongl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5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74130 E 119.63426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桐庐县(225年-588年)治所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治今浙江桐庐县西南二十五里,隋开皇九年(589年)省。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年)分富春县置(1),属东安郡(2),七年(228年)属吴郡(3),西晋、东晋同(4)。南朝宋、齐、梁、陈不改(5)。治今浙江桐庐县西南二十五里(6)。隋开皇九年(589年)省(7)。
注:
(1)《元和郡县图志》卷25《江南道一》:睦州桐庐县“本汉富春县之桐溪乡,黄武四年分置桐庐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07页。)《太平寰宇记》卷95《江南道七》睦州桐庐县下略同。(金陵书局,光绪八年,18册,4页。)
(2)《三国志》卷47《吴志·吴主传》:黄武五年“分三郡恶地十县置东安郡。”裴松之注引《吴录》曰:“郡治富春也。”(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133页。)《水经注》卷40《渐江水》作黄武四年,《注疏》:“钱大昕曰,《宋志》亦云黄武四年,以富春为东安郡。盖分郡之议在四年,以全琮为守在五年也。郡治富春县,其九县无考。《寰宇记》建德、桐庐二县俱黄武四年分富春置,当是东安郡属县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89年,下册,3284页。)
(3)《三国志》卷47《吴志·吴主传》:黄武七年“罢东安郡。”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7云入吴郡。(《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38页。)
(4)《晋书》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0页。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1。《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586页。
(5)《宋书》卷35《州郡志一》:吴郡太守桐庐令“吴分富春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32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46页。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1。《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369页。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卷1。同上,4446页。
(6)万历《严州府志》卷6《经略志四·古迹》:桐庐县古城“在县治西二十五里。吴黄武四年筑,隋开皇九年并县入钱塘,其城遂废。今孝泉乡漏江滩有故址存焉。”(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147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02《严州府一·古迹》桐庐故城下引旧志略同。(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111册,16页。)光绪九年《严州府志》桐庐县图有孝泉乡、漏江滩,(《中国方地志从书》华中地方55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册,23页。)1915年《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桐庐县图有溜江滩,(《中国方地志从书》华中地方47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4册。)核今《浙江省地图册》(中华地图学社,1988年。)等地图,故址约在今县西南清渚江、富春江会流处一带。《水经注》卷40《渐江水》:“迳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又“桐庐溪又东北,迳新城县入浙江。”(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3282~3页。)按:桐溪、桐庐溪即今分水江,此段浙江今称富春江,两江在今县附近呈丁字形交汇,据上引当时县治似在今分水江西,而严陵濑当今七里泷,(参见陈桥驿《〈水经·渐江水注〉补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水经注研究》,302页。)却又在富春江中,是郦注两江似有混淆,但《府志》所记古城,仍在分水江之西,因此似可信从。《中国历史地图集》里数据旧志,方位据《水经注》,恐非妥。或说在今县南金西乡古城里,位于富春江东岸,(《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152页。)与史载也有不合。
(7)《隋书》卷31《地理志下》:遂安郡桐庐“平陈废,仁寿中复。”(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