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永興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永兴县 (simplified Chinese)
Yongx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2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16928 E 120.18834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永兴县(222年-588年)治所
三国吴黄武初(222年)改余暨为永兴,治今浙江萧山市约西三十五里,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并入会稽县。
三国吴黄武初(222年)改余暨为永兴(1),属会稽郡,太平三年(258年)属会稽国,永安三年(260年)复属会稽郡(2),西晋不改(3)。东晋属会稽国(4)。南朝宋复属会稽郡,齐、梁、陈不改(5)。治今浙江萧山市约西三十五里(6)。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并入会稽县(7)。
注:
(1)《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萧山县“《元和郡县志》云,本曰余概,吴王弟夫概之邑,吴大帝改曰萧山。《舆地广记》云,汉末童谣曰,天子当兴东南三余之间,故孙权改曰永兴县,晋因之,与《元和志》所记不同。象之按,《两汉志》会稽郡下并有余暨而无永兴,《晋志》会稽郡下有永兴而无余暨,则是吴大帝改余暨为永兴,非改余暨为萧山也。沈约《宋志》于永兴下亦云,永兴,汉旧余暨县,吴更名永兴,则吴大帝初未尝更为萧山也。《元和志》所纪非是,今不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册,527~8页。)又嘉靖《萧山县志》卷1《地理志·沿革表》云:“吴少帝太平二年改曰永兴。”(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9册,27页。)按:王象之所考甚是,上引县志之说亦不可信,但吴大帝何年改余暨为永兴,无具体记载,经查《后汉书》未见永兴地名,《三国志》卷61《吴书·陆凯传》:“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399页。)吴年号始于黄武,是黄武初确已有永兴,今作黄武元年改。
(2)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7(《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934页。)又《三国志》卷48《三嗣主传》载,太平三年黜亮为会稽王,永安三年黜为候官侯。(1155、1158页。)
(3)《晋书》卷15《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61页。
(4)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1。《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586页。《嘉泰会稽志》卷1:会稽郡:“东晋为会稽国,改太守为内史,宋武帝永初二年罢会稽郡府,复为会稽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7册,6717页。)
(5)《宋书》卷35《州郡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30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45页。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1。《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369页。臧励龢《补陈疆域志》卷1。同上,4446页。
(6)乾隆《浙江通志》卷44《绍兴府·古迹》:唐永兴县治“考永兴旧治当在长兴乡萧然、北干之间。”(台湾,华文书局,1967年,2册,861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94《绍兴府一·古迹》:余暨故城“在萧山县西。”又孙权改余暨曰永兴县,唐更名萧山,始移今治。“县志,永兴县治,旧在县西长兴乡。”(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106册,25页。)按:据嘉靖《萧山县志》卷1《地理志·山川》:北干山,去县北一里,属由化乡;萧山,在县西一里,属祟化乡,又云萧然山。(39、42页。)是两山不属永兴乡。《嘉泰会稽志》卷12《八县》萧山县“长兴乡,旧名永兴,在县西三十五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7册,6934页。)民国二十四年《萧山县志稿》卷1《疆域》:“旧长兴,今长安,其二图分属长河。”(《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84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册,53页。)则长兴、长河相近,1987年萧山撤县设市,今市西有长河(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89年,《浙江省地图册》。)姑定位于此。
(7)《隋书》卷31《地理志下》:会稽郡会稽“旧置会稽郡。平陈,郡废,及废山阴、永兴、上虞、始宁四县入。大业初置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8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二》:越州会稽县“隋平陈,改山阴为会稽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