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建康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建康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ank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13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05256 E 118.7689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建康县(313年—588年)治所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改建邺县置建康县。治今江苏南京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江宁县。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改建邺县置建康县(1)。治今江苏南京市区(2)。为丹阳郡治。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建都于此(3)。太兴元年(318年)为丹阳尹治(4)。南朝宋、齐、梁、陈皆都于此(5),并为丹阳尹治(6)。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江宁县(7)。
注:
(1)《宋书》卷35《州郡志一》:建康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秣陵之水北为建业(应作邺)。愍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29页)《景定建康志》卷七《建康表三》:建兴元年(313年),“诏改建业(应作邺)为建康。”(《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2册,1401页)
(2)《太平寰宇记》卷90《江南东道二》升州上元县:“建康县城,在县西一里。吴大帝自京口迁秣陵,改建业,晋避愍帝讳,改建康,元帝止都焉.初县理本在宣阳门内,苏峻之乱,被焚,移入苑城。”(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17册,16、17页)《景定建康志》卷15《地所统县名》;建业县,“《实录》云;县治在故都城宣阳门内古御街东。”(《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2册,1525页)按宣阳门是吴都城南面正中门,南至朱雀门南北大道为御道(《建康实录》卷7《显宗成皇帝》引《舆地志》: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南面三门,正中宣阳门,“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1册,902页)郭黎安《六朝建康》:“约在今南京市淮海路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20页)《太平寰宇记》同卷又云;“古建康县,初置在宣阳门内。晋咸和三年(328年),苏峻作乱,烧尽,遂移入苑城。咸和六年(331年),以苑城为宫城,乃徙出宣阳门外御街西,今建初寺门路东是。”(同上18页)按《至正金陵新志》卷1:“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中,新宫成,名建康宫。”(《南京文献》第10号,南京市通志馆,1947年,25页)其址“北界应在今南京市鸡鸣寺之南,即今东南大学之北墙一带。”(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4页)据此,建康县曾三次徙治,皆在今南京市区内。
(3)《晋书》卷6《元帝纪》:永嘉初,始镇建邺,建武元年(317年)即王位,大赦,改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册,144、145页)
(4)《晋书》卷68《薛兼传》:元帝时,“拜丹阳太守,中兴建,转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册,1832页)又《晋书》卷6《元帝纪》:太兴元年(318年),“改丹阳内史为丹阳尹。”(同上,1册,150页)按《晋书》卷15《地理志下》:“元帝渡江,建都扬州,改丹阳太守为尹。”(同上,2册,463页)正与上引《薛兼传》所载合,则西晋建兴元年(313年)至东晋建武元年(317年)丹阳为郡,太兴元年(318年)为尹,云“内史”者误也。
(5)《景定建康志》卷15《地为都》:“东晋建都十一世,凡一百三年;南宋建都八世,凡五十八年;南齐建都七世,凡二十三年;萧梁建都四世,凡五十五年;南陈建都五世,凡三十三年。”(《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2册,1518—1519页)
(6)《宋书》卷35《州郡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29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丹阳郡治建康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45页)按《景定建康志》卷九《建康表五》,南齐一代并设丹阳尹,则《南齐志》之“丹阳郡”应作“丹阳尹”。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1,《二十五史补编补》,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361页。臧励和《补陈疆域志》卷1,《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43、4445页。
(7)《隋书》卷31《地理志下》:江宁县,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又废丹阳郡,并以秣陵、建康、同夏三县入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