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上庸郡 (traditional Chinese)

上庸郡 (simplified Chinese)

Shangyong Jun (Pinyin)

type: jun commandery
temporal span: from 215 to 21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22613 E 110.2286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no parents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上庸郡(215年—219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属荆州。治上庸县,(1)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河北岸弯曲处。(2)领有上庸、锡县。(3)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废。(4)

注:
(1)《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年七月:进击张鲁。“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蜀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锡、上庸郡,置都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册,45页)《后汉书志》第23《郡国志五》:“右益州刺史部,郡、国十二,县、道百一百十八。”下刘昭引《袁山松书》曰:“建安二十年复置汉宁郡,汉中之安阳、西城郡,分锡、上庸为上庸郡,置都尉。”(《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516页)清吴增仅撰《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3《魏荆州》第一格上庸郡治上庸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81页)按:当作建安二十年(215年)置上庸郡,治上庸县。而吴增仅又在《考证》上庸郡下谓,建安末由都尉称太守,才改为郡。(3册,2885页)与之不同。
(2)《晋书》卷1《宣帝纪》:“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册,5页)《水经-沔水注》:堵水又东北迳上庸县,“城三面际水。堵水又东迳方城亭西。”(《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48页)清周士桢修《竹山志》(三)卷25《古迹志》上庸废县:“今县西四十里有上庸山,相传有上庸故城。”(《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同治四年刊本影印,1975年,323册,845、846页)据《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郧阳府竹山县即今湖北省竹山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7页)按:今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长游官渡河作“C”形,(《湖北省地图集》,湖北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1965年,88——89页)符合《晋书》“三面阻水”的记载;上庸山也当与上庸县有关,姑作在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长游官渡河弯曲处北岸。而《元和郡县图志》卷21《山南道二-房州》上庸县:“汉上庸县,今竹山县理是也。”(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上册,547页)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郧阳府》竹山县上庸城下谓:在竹山县东四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403页)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又谓:“汉上庸故城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方城山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6页)均不合《水经注》等记载,故不从。
(3)清吴增仅撰《三国郡县表》卷3《魏荆州》第一格上庸郡领有上庸、锡县。(《二十五史补编》,《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81页)
(4)《资治通鑑》卷69《魏纪一》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七月:“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以(孟)达为领新城太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5册,2180页)吴增仅撰《三国郡县表》卷3《魏荆州》第二格上庸郡下曰:“黄初元年省郡入新城。”(《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见《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81页)按:当作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七月废。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