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襄陽郡 (traditional Chinese)
襄阳郡 (simplified Chinese)
Xiangyang Ju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17 to 41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02652 E 112.1587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襄阳郡(317年—419年)治所(钱林书编写)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又迁治置,属荆州。治襄阳县,(1)即今湖北省襄樊市汉水南襄城区。(2)领有襄阳、宜城、中庐、临沮、上黄、邔、山都县。(3)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山都等县改属新野郡。(4)
注:
(1)《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襄阳郡治宜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5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襄阳府》宜城县:“晋初为襄阳郡治,后仍属襄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82页)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襄阳郡治襄阳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0页)民国《湖北通志》卷5《舆地志-沿革》宜城县:晋初宜城为襄阳郡治,后襄阳郡徙,宜城属焉。(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967年,1册,152页)姑作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又迁治襄阳县。
(2)《水经》:沔水“又东过襄阳县北。”(《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67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襄阳府》襄阳县襄阳城:“今府城,相传汉、晋时故址。背负汉水,东北一带,皆缘城为堤。”(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74页)据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襄阳府治襄阳县,即今湖北省襄樊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1页)按:当作在今襄樊市汉水南襄城区。
(3)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襄阳郡领有襄阳、宜城、中庐、临沮、上黄、邔、邓城、鄾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0、3611页)《宋书》卷37《州郡志三-雍州》新野太守山都男相:“汉旧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襄阳,《永初郡国》及何、徐属新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37页)按:则当时还应领有山都县。而民国《湖北通志》卷5《舆地志-沿革》襄阳县:晋“惠帝时,山都改属新野”。(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967年,1册,151页)故《东晋疆域志》作山都县属新野郡。(3册,3613页)与之不同。又《水经注疏》卷32《水经-沮水注》:沮水南迳临沮县西,“又曲迳其县南。晋咸和中,为沮阳郡治也。”杨守敬按:“沮阳郡不见他书,当是晋置旋废,故《宋志》无之。”(江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698页)晋咸和中,当作东晋咸和五年(330年)临沮县另置沮阳郡。按:时间短,本图不予表示。又据清洪亮吉《东晋疆域志》卷2《荆州》襄阳郡鄾县下曰:“《图经》晋置,后省。”新野郡邓县下曰:“按《晋书-地理志》义阳郡有邓县,襄阳郡复有邓城县。疑误。”(《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611、3613页)清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荆州》襄阳郡下考曰:“今考杜氏左传《释例》邓国义阳邓县鄾,在邓县南。本志中篇略纪太康郡县,适当杜预作镇襄阳时,岂有现存鄾县不列于注,反云在邓县南之理。至邓与邓城二县重出,洪氏已辩其非,无可回护。若《图经》云晋置鄾县,由《晋志》而误也。”(《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3573页)又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邓县:晋“又分置邓城县,属襄阳郡,寻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2页)故邓、鄾二县晋时不予表示。
(4)《宋书》卷37《州郡志三-雍州》新野太守山都男相:“汉旧县,属南阳,《晋太康地志》属襄阳,《永初郡国》及何、徐属新野。”(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37页)按:当作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属新野郡。而民国《湖北通志》卷5《舆地志-沿革》襄阳县:晋“惠帝时,山都改属新野”。(台湾,华文书局,民国十年重刊本,1967年,1册,151页)与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