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沔州 (traditional Chinese)
沔州 (simplified Chinese)
Mian Zhou (Pinyin)
type:
州 州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783 to 82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55224 E 114.2689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沔州(783年—825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唐建中四年(783年)置。(1)属鄂州都团练观察使。(2)治汉阳县,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领有汉阳、(氵义)川县。(3)贞元三年(787年)属鄂岳观察使,八年(792年)属鄂州观察使。(4)元和元年(806年)属武昌军节度使,五年(810年)属鄂岳都团练观察使。(5)宝历二年(826年)废,县入鄂州。(6)
注:
(1)《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江南道》鄂州汉阳县:本沔州汉阳郡,“建中二年(781年)州废,四年(783年)复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69页)当作建中四年又置沔州。而《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九-汉阳军》理汉阳县:“太和二年(828年)四月,鄂岳节度牛僧孺奏废州,以其地入鄂州;四年又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2584页)与之异。
(2)《新唐书》卷68《方镇表五》建中四年(783年):“复置鄂州都团练观察使。复领沔州。”文德元年(888年):“赐山南东道节度号忠义军节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909页)
(3)《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江南西道》鄂州汉阳县:武德四年,“分沔阳郡置沔州,治汉阳县。”又(氵义)川县下曰:“武德四年,分汉阳县置(氵义)川县,属沔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10、161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沔州:汉阳县,武德四年,“自临嶂山下改移于今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47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6《湖广-汉阳府》汉阳县:“城邑考:府城旧周六里,有八门。宋宣和三年,水涨城坏,寻复修筑。明洪武初平楚,驾临汉阳,筑城保彰……嘉靖三年,始议增修,内外皆用砖石包砌。”(北京,中华书局,19553年,4册,3234页)其前未见迁治。据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汉阳府治汉阳县即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29页)则故治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
(4)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并考证》六《鄂岳》贞元三年(787年):“李竦为鄂岳观察使。”八年(792年):“鄂州观察使何士干献白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册,7443、7443页)
(5)《新唐书》卷68《方镇表五》元和元年(806年):“升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五年(810年)“罢武昌军节度使,置鄂岳都团练观察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册,1913、1914页)
(6)《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江南道》鄂州汉阳县:本沔州汉阳郡,“建中二年(781年)州废,四年复置。宝历二年(826年)又废,二县(汉阳、汊川)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69页)按:当作宝历二年改属鄂州。而《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江南西道》鄂州汉阳县:“太和七年(833年),鄂岳节度使牛僧孺奏,沔州与鄂州隔江,都管一县,请并入鄂州,从之。旧属淮南道。”(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610、1611页)、《太平寰宇记》卷131《淮南道九-汉阳军》理汉阳县:“太和二年(828年)四月,鄂岳节度牛僧孺奏废州,以其地入鄂州;四年又置,复废入鄂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2584页)均与之异。
沔州(783年——825年)界:
东界:即汉阳县东界,相当今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县东界。同今界。(1)
注:
(1)东界,同汉阳府(1380年——1728年)东界,同今界。
南界:即汉阳县南界,相当今武汉市汉阳县、汉南区南界及洪湖市东南界,同今界。(1)
注:
(1)南界,同汉阳府(1380年——1728年)南界,同今界。
西界:即汉阳、汉川县西界,相当今武汉市汉南区及汉阳、汉川县西界。大部分同今界,小部分不同今界。(1)
注:
(1)西界,同汉阳府(1380年——1728年)西界。汉阳县西界南段,不同今界;北段,同今界。汉川县西界南段,同今界;中段,不同今界;北段,即今汉川县西北界。
北界:即汉川、汉阳县北界,相当今汉川县及武汉市东西湖区北界。基本同今界。
注:
(1)北界,同汉阳府(1380年——1728年)北界。汉川县北界,基本同今界;汉阳县北界,同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