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真州 (traditional Chinese)
真州 (simplified Chinese)
Zhen Zhou (Pinyin)
type:
州 州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1013 to 12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26754 E 119.1776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衡州(573年——580年)界线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东衡州始兴、安远、庐阳三郡来属置。(1)治含洭(今广东英德县西北浛洸)。领阳山、桂阳、始兴、安远、梁乐、庐阳六郡。(2)十三年(581年)改衡州为西衡州。(3)
注:
(1)《陈书》卷5《宣帝纪》太建十三年(581年):“夏四月乙巳,分而衡州始兴郡为东衡州,衡州为西衡州。”又太建五年三月:“景戌,西衡州献马生角。”(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98、83页)潭其骧《补陈疆域志校补》卷2《校》曰:“《沈君理传》天康元年,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沈恪传》,光大二年,都督十八州,有衡及东衡。是太建以前皆称衡州,不称西衡州也。特其时以有东衡州,故俗称治含洭之旧衡州为‘西衡州’耳。太建五年后盖并二衡州为一。”(《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130页)按:东衡州本领始兴郡。据《隋书》卷31《地理志下?南海郡》始兴下曰:梁“又置安远郡,置东衡州”。(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81页)又《陈书》卷3《世祖纪》天嘉元年(560年):“五月乙卯,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庐阳郡。”卷8《侯安都传》:“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庐阳郡,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合三郡为东衡州。”(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50、146页)当作太建五年(573年)东衡州始兴、安远、庐阳三郡并入。
(2)《梁书》卷2《武帝纪》天监六年(507年)四月:“分湘、广二州置衡州。”又卷32《兰钦传》大通元年(527年),“假钦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桂阳、始兴叛蛮,至即平破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1册,45页;2册,466页)又《隋书》卷31《地理志下?熙平郡》宣乐县:“梁置,曰梁乐,并置梁乐郡,平陈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6页)《舆地纪胜》作梁天监六年置梁乐郡(见郡考)。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谓梁乐郡属衡州。(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399页)据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三,衡州治含洭(今广东英德县西北浛洸)。(《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20页)按:东衡州本领始兴、安远、庐阳三郡,衡州现当领阳山、桂阳、始兴、安远、梁乐、庐阳六郡。
(3)《陈书》卷5《宣帝纪》太建十三年(581年):“夏四月乙巳,分而衡州始兴郡为东衡州,衡州为西衡州。”又太建五年三月:“景戌,西衡州献马生角。”(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98、83页)潭其骧《补陈疆域志校补》卷2《校》曰:“《沈君理传》天康元年,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沈恪传》,光大二年,都督十八州,有衡及东衡。是太建以前皆称衡州,不称西衡州也。特其时以有东衡州,故俗称治含洭之旧衡州为‘西衡州’耳。太建五年后盖并二衡州为一,至十三年复分,始定以衡州称西衡州。《衡阳王伯信传》祯明元年出为西衡州刺史,是其证。太建后仍有称西衡州为衡州者,仍旧称也。”(《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130页)当作太建十三年(581年)改衡州为西衡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