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武当县 (traditional Chinese)
均州 (simplified Chinese)
Jun Zhou (Pinyin)
type:
州 州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968 to 128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66815 E 111.16557 (geo data source: )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均州(968年——1281年)
北宋乾德六年(968年),丰利县西部地入金州洵阳县置。领武当、郧乡(元至元十四年改名郧县)县。治武当县,(1)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故关门岩(即旧均县,现已湮入丹江水库)。(2)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京西南路,七年(982年)属京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元丰三年(1080年)属京西路。八年(1085年)属京西南路。大观三年(1109年)属京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又属京西南路。(3)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属襄阳路。(4)
注:
(1)《宋史》卷88《地理志一•京南西路》均州领有武当、郧乡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4页)又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85《京西南路》均州:“今领县二,旧领县三,曰武当、丰利、郧乡。《国朝会要》云:乾德六年废丰利入郧乡,故今领县二。治武当。”(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753页)按:当作乾德六年(968年)领武当、郧乡县。丰利县,在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数里,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6《陕西五•兴安州》白河县:“本洵阳县地。”(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5册,2715页)恰属丰利县西部地,疑丰利县废后,其西部地入金州洵阳县。
(2)《旧唐书》卷39《地理志•山南东道》均州武当县:州所治。“县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659年),移于今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46页)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襄阳府》均州武当城下:“今州治。”又引刘朐曰:“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今治,北去旧城三里。明初因旧城修筑,永乐中甃以砖石”(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94页)(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北舆地图》之《均州舆图北》在汉水南有均州。《湖北省地图集》有关门岩,见湖北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武汉,1965年,84——85页)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襄阳府均州治:即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旧均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1页)当唐显庆后至清武当县治均在此,现已湮入丹江水库。而清《嘉庆一统志》卷347《襄阳府•古迹》武当故城,据《元史•地理志》均州武当:兵乱迁治无常,至元十四年复置。以为“今县治,元所置,亦非唐之旧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8册,5页)与之不同。按:宋末兵乱县迁治无常,不予表示。十四年复置,当回复原治。
(3)《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有均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4页)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二《至道以前诸路沿革》甲《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十一路》:其时有京西南路。乙《太平兴国七年十九路》:“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因西川路东西及京西南北路之合并,故才得十九路。”三《自咸平至元丰诸路之变革》己《熙宁五年(1072年)二十一路》下曰:“京西路分为南北路。”四《元丰至北宋末叶》甲《元丰元年十八路》元丰三年(1080年)有京西路。丁《元丰八年(1085年)二十三路》有京西南路、京西北路。庚《大观元年二十路》谓三年(1109年)十九路有京西路。五《南渡以后之分路》甲《南渡初年(建炎元年即1127年)十六路》有京西南路。(《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2、33、34、38、39、40、41、42页)当作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属京西南路,七年(982年)属京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京西南路。元丰三年(1080年)属京西路,八年(1085年)属京西南路。大观三年(1109年)属京西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又属京西南路。
(4)《元史》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均州: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更襄阳府为散府,“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枣阳二县来属”。又在所领均州下曰:“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阳。”治武当,领武当、郧二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09页)按:当作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改属襄阳路。其后作县级处理,不画界,故另立一条。